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華人父母希冀小孩成為「醫師、律師、會計師」等社會中流砥柱。但是在數位時代長大的華裔小孩,選擇人生的路更加寬廣,跳出框架的他們,人生道路一樣走得精采。
22歲的周嘉(Rebecca Zhou),就是一個不走傳統道路的小孩。
周嘉是數位虛擬社群的行銷顧問。(杜宜臻/攝影)
她前年剛從紐約大學(NYU)畢業,擁有電腦和經濟雙學位。當她的同儕陸續進入進入谷歌(Google)、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ely)等大公司就職時,她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投身虛擬社群產業,成為一位為紐約各大小新興公司虛擬社群行銷顧問。年紀輕輕的她,負責為客戶打入虛擬社群的市場。她的工作內容包括規畫設計客戶的網站與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Apps),且針對瀏覽量定期提供客戶行銷策略。她的賺錢工具是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是「瀏覽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她笑稱「推特」是她的「紐約時報」,是她的新聞來源。
2011年11月17日,周嘉因成功舉辦紐約前所未有新興科技公司的商業籌款會「Raise Cache」獲得「每日新聞」(Daily News)評選為2012年最值得觀察的12個人之一。該籌款會成功的將1000多位紐約市各產業業主與科技人才聚集在一起,交流討論如何利用科技以及虛擬社群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並成功募得10萬元給推廣科技教育的非營利組織「HackNY」。
周嘉表示,她從事的行業,對不在科技業的人,也許很難理解,「其實我所做的都是直接解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有關的問題」。她舉例她設計一個手機應用程式,讓民眾能夠在最短的時間搜尋到所在地周圍十間餐廳。崇拜已故喬布斯(Steve Jobs)的周嘉表示,希望做的事情是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喬布斯看到了改變的力量,成為這個力量的推手,我也希望我目前做的事情有天能達到像喬布斯的境界」。
而周嘉會進入虛擬社群產業,除了生長在虛擬世代外,她說「從小到大的數學訓練是讓我投入數位虛擬產業最大的助力。」
周嘉在加拿大出生,父親是北京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後在加拿大當客座教授。八歲時其父親因前往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任教而舉家搬往密西根。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她和妹妹兩人搬回北京與爺爺奶奶同住,在北京的小學唸了兩年書。周嘉說:「搬回北京兩年對我的人生有很大衝擊,因為我一個中文字也不認得,在巨大的環境改變下,我最終克服了困難。這個經驗讓我不畏懼面對陌生和未知,勇於接受挑戰」。由於爸爸是數學教授,從三歲開始,周嘉就在爸爸的指導下學習數學。因啟蒙甚早,周嘉在數學、邏輯、以及數字的敏銳度高於同儕。因此在紐約大學時,周嘉選擇自己擅長的電腦和經濟就讀。
在大學就讀期間,周嘉在德意志銀行實習了一年半,但是周嘉覺得這個人人稱羨的工作,「在處理跟生活完全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讓她覺得沒有意義。不過在紐約讀書的好處就是可以盡情瀏覽這個大城市帶來的機會,她辭掉在德意志銀行穩定的實習工作,至一家培訓新企業的機構「Tech Star」當美工設計實習生,而在「Tech Star」的實習經驗,激發了她投身數位虛擬行銷的夢想。
「Tech Star」每四個月都會培訓十家紐約市新興公司,提供這些公司相關資源,如邀請產業人士演講,或是提供相關技術。周嘉擔任的美工設計實習生,就負責幫這些新興公司設計網站、活動文宣、以及各式各樣宣傳設計。經過幾個月的實習,周嘉發現,虛擬社群的人口市場其實是新興公司的潛力市場,但是要如何抓住這些市場的消費人口呢?因此她開始專研網站的設計,以及在虛擬社群的行銷策略。周嘉表示,雖然這些工作看起來跟數學沒有關係,「但每個決策的背後都需要精準的邏輯判斷,因此從小培養的數學能力是從事這份工作的關鍵」。在成功的為幾個新興公司成功設計虛擬社群行銷策略後,經口耳相傳,越來越多新興公司找她當顧問,因此她一畢業後就能夠由足夠的業務量,支撐她以自由顧問的方式,當一個在家工作的「SOHO」族。
她談起未來的發展,表示「還是會堅持在數位虛擬產業中做一個自由顧問」。「我的工作其實每天都在學習,由於數位時代瞬息萬變,每天都要花幾十個小時在網路上瀏覽學習。因此具有足夠的邏輯能力是判斷訊息最主要的關鍵能力」。周嘉表示雖然父母也曾質疑她的工作選擇,但她覺得「新一代的華裔應該更有勇氣打破框架,冒險嘗試」。她說,數位虛擬產業是一個很新的領域,未來還有很多的發展可能性,「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喬布斯或是臉書創辦人查克柏格」,她希望自己會是將來那個改變世界的一員。
追夢 柏克萊加大電腦系學生Eric 張 輟學創業
柏克萊加大電腦系不少學生輟學,他們離開,並不是課程難,也不是學費貴,而是要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哈佛商學院一名教師所做研究發現,四分三的美國初創公司都以失敗告終,但這並不能阻止柏大電腦系學生的創業衝動。
Eric 張 是一個例子。2010年底,他剛完成大二上學期,就決定輟學去創辦自己的公司;兩年之後,他重新回到校園。
他說:「創業並不是要等待風險最少的時候,創業永遠都有風險,最重是抓住時機,如果你十次創業,九次失敗,一次成功,那還是成功。」
張艾力與朋友先在校園起了一家初創公司,並且以之參加創業比賽,在贏得獎金後,就離開柏大,真的到社會實現創業夢。
他創立購物網站「Flotype」,後來設計了NowJS 和Bridge兩種軟體。他說:「NowJS很受歡迎,新推出數個星期就得到數千個開發商支持。」
離開柏大期間,他一直與校內保持聯繫,並在2011年秋天在校園創立了Hackers@Berkeley網站;網站的同共創辦人是柏大電腦系學生馬爾豪特(Ritik Malhotra),他也中途輟學去創業,獲得PayPal創辦人泰爾(Peter Thief)的10萬元創業基金,得以實現創業夢。
陳東尼(譯音,Tony Chen)和威辛斯基(Peter Wysinski)也決定輟學,暫離柏大去創業。他們兩人去年在柏大讀完大一,就輟學創辦了一個稱為Moby的網站。
陳東尼說:「什麼時候創業好?我覺得愈快愈好。柏大的修課政策很寬鬆,讓我們可以暫時輟學。」
Moby是追蹤人即時所在位置的網點,使用者可以在手機中看到別人的即時位置。
雖然不少學生選擇輟學創業,不過電腦系教授費特曼(Richard Fateman)卻不贊成,他認為,學生至少應讀完本科,先拿到學位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