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和全球化影響,各國原本應回歸互助互利互補的關係。但各國因內政需要,無論領土主權紛爭或戰略利益競奪,都使世界重回冷戰時期的對抗。其中,中、日對抗牽動美、中強權,也影響華人觀點和作為,這個世紀大部分時期,東亞形勢很可能是中日對抗不輟。
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原本在本月首次出訪美國,但美國政府表示,歐巴馬總統無法勻出時間接待,安倍被迫改成訪問越南、泰國和印尼三國。美國這記「冷耳光」讓安倍碰一鼻子灰,顯然對安倍不放心,華府也無意升高和中國的潛在對抗,給北京一次善意暗示。
立場偏右的安倍,內有右翼民氣鼓勵,外有中國崛起取代日本在亞洲地位,使日本國民患集體焦慮症,中、日對釣島主權的較勁日益激烈,軍備示威不斷,解放軍軍艦進出宮古島、石垣間海域進西太平洋操演,這些內外壓力讓安倍想藉聯手緊密美國,營造日美結盟對付中國的氛圍,提高其國內聲望和國際能見度。
但華府不是省油燈,美國拉攏日本,用日本作「馬前卒」對抗中國雖是既定方針,供應日本先進武器、協助軍事部署和美軍先進戰機、戰艦進駐日本基地,所有作為都只能是華府完全主控,進退由美國決定。安倍主動提訪華府,想凸顯日美關係,想反客為主,藉機操弄日本國內民粹,美國可不答應。
質言之,美國對中、日、韓甚至與台灣的關係,都在玩不同場域的平衡遊戲,只有美國利益是最高考量。安倍的鷹派立場,隨後可能參拜靖國神社,挑起中日齟齬,東亞更不安並不符華府利益。安倍洞悉美、中眼前競爭關係大於合作,和諧表象背後矛盾重重,隨時可能再起摩擦,但華府更不願矛盾被盟友或盟國政客利用,失去大國顏面和主導權。
開年迄今美中關係談不上和諧。傳聞解放軍11日將再次測試導彈射衛星,向美國示威意味濃厚。美國國務院對「南方周末」事件,也表達支持中國與國際媒體記者的報導自由。大陸官媒報導美國潛艦潛伏中國軍港,偵測、監視和模擬攻擊中國艦艇,種種事例顯示雙方都在文火慢燉,隔空交火。
釣島事件後中國杯葛日本經貿、觀光,展現另類實力,兩國在經、軍、外交領域的競爭不會中止,除非日本屈服,否則今後數十年,圍繞領土主權、二戰恩怨和戰略利益競奪的爭執不會停止。危言聳聽說法是中日最終必有一戰,只是規模大小而已,網路不乏誰勝誰負的臆測。但中國軍力或沒有想像中強,日本也不像部分人形容的怯弱,兩國民族主義碰撞,可能兩敗俱傷,也可能刺激日本修憲成「正常國家」、建軍備戰,掙脫美國控制,中國亦不願見。中日各有軟肋,誰興誰衰將是本世紀亞洲的最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