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D)華裔學人管坤良博士率領的科研團隊,最近成功破解調控「細胞自噬」分子機制的密碼。他們發現一種被稱為「AMPK」的酵素,不但涉及傳感與調節細胞中的能源使用,且也能對細胞自噬產生調節作用。通俗地說,他們首次瞭解細胞什麼時候會「吃掉自己」。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D)華裔學人管坤良博士。(UCSD網站)
這項重大發現已由管坤良及其同事寫成論文,發表在今年1月17日「細胞」(Cell)雜誌的網路版。
「自噬」一詞,即Autophagy,源自古希臘文,是「自我」與「吞噬」兩詞的組合。所謂「細胞自噬」,是指細胞消化自身蛋白質的一種自食現象,有助細胞在惡劣條件下生存。這一現象類似人體在冰凍條件中減少四肢的活動以保持核心部位的溫度與主要器官的功能。
細胞通過自噬,可為自身修復提供必需的能量,研究成果顯示,肥胖症、糖尿病、免疫失調以至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發生都與細胞自噬過程異常有關。所以掌握細胞自噬的規律極為關鍵,已成為當前生命科學領域中最熱門研究課題之一。
原籍浙江省桐鄉市的管坤良現年50歲,1982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生物系,1983年來美深造,在印地安納州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獲博士學位。1992年起在密西根大學執教,2007年加盟UCSD,任藥學系教授並在該校「穆爾斯癌症中心」(Moores Cancer Center)從事研究。
管坤良同時兼任中國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同院長。1998年管坤良榮獲美國「麥克阿瑟學者獎」(MacArthur Fellowship,與韓戰中麥克阿瑟將軍無關),被頒授科研經費2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