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的优惠鼓励政策。但,在引进海归项目时,如何鉴别其技术的真伪、未来的市场前景和人才的真正实力呢?
疑问:“高科技项目”有时候成为噱头
海归博士李茂现为国内一所大学的教授,在第十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他带来的项目是“人造血”。当被问到,项目在国外有没有投产,经过多少步的实验时,他说,我的这个想法是在国内产生的,在国外没有做过这个项目的实验。我的项目只要投产,人造血你知道吧?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工程,以后会解决很多问题。笔者问到:“比如?”李教授先是一怔,然后一言不发,转头就走,摆手示意笔者不要跟从。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大会现场采访了蓝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康博士。周博士说,美国是去年9月份才研制出人造血的。其实这一项目是取脐带的造血细胞,然后与植物嫁接后生产人造血。而这一项目到2013年才能进行人体试验,最快也要五六年才能确定能不能被人体使用。在美国,这一项目是由众多科学家和博士共同研发出来的,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现在说要靠单人的力量,大量投产基本不可能。一些海归用“高科技”作为噱头回国创业的现象并不仅出现在一个地方。
针对海归高科技引进项目存在的问题,英国女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催化中心研究员王汉春博士认为,从全局来看,海归带回来的高科技项目中大部分都有较高的含金量。但是不排除有部分海归,利用国家海外引才政策,打着国外高科技的旗号,到处游说,一旦挣到钱,项目失败,拿着钱走人。这样的情况虽然占少数,但确实是存在的。还有的海归为了达到国家某项引才政策的指标,在制作自己简历时给自己加上某某公司的副总裁或者副经理。由于鉴别高科技项目的机构还不健全,以此来赢得国家政策性补贴的大有人在。
办法:引进评估机制帮助识别
针对以上现象,河北贝克艾瑞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白向阳博士说,其实这种海归只占少数,但是还真的存在。政府在引进海归高科技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让评审更加严格,不给这样的项目留任何缝隙。
而太原留创园副主任崔峥说,我们通过网络与有意愿入驻园区的企业沟通之后,就会举行双方面谈。我们会举行评审会,除了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今年还引进两家国内的风投进驻园区,参与评审。通过考察技术的先进性,衡量投资风险,来保证所引项目的含金量。
鉴于国外的评估机构发展得比较成熟,泽布尼茨门窗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维华认为,目前国内这类评估机构不够权威、公正。通过政府引进国外市场化程度高、公信力强的知名评估机构参与项目评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这样有助于政府鉴别出好的项目。
而对此问题,太原市特石生态循环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农表示,为做好项目的评估,政府可以去国外引进一些权威的评估机构,同时,早期回来的海归也可以帮助政府共建人才评估平台。
韩农说:“我们现在和高新区合作一起来做‘6S’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人才、项目评估、服务等。”如果不加强引才的评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盲目性。
将来:把人才、项目引进做成产业
对于海外人才、项目的引进,政府如何保证其含金量?山西省人事厅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岳定安表示:要想真正引进高端人才、高端项目,就需要将人才引进做成一个产业。我们正在与高新区筹备组建一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从猎头公司、人才中介公司开始引进,最终形成集人才引进、人才培训、项目评估、项目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产业区。专业猎头公司去和政府、企业接洽,为他们制定发展计划和所需人才、项目目录,再依靠自己专业的人才评价、项目评价团队去帮助他们引进高端人才和项目。这样,才能提高项目引进的含金量。
真金不怕火炼(齐心)
适逢海归高科技项目热,各地政府和投资企业在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之前应该先进行一番冷思考:海归高科技项目的含金量到底怎么样?
政府和投资企业不妨擦亮双眼,用“三把火”去好好炼一炼海归高科技项目,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真正把政策和资金用到刀刃上。
第一把火:坚决杜绝“王婆卖瓜”式的项目引进。一部分海归在“推销”自己的项目时,过分夸大技术的先进性和投资回报率。由于缺乏对该项目技术的充分了解,一些政府在上马海归高科技项目时往往很盲目,最后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二把火:高科技项目评估要做到位。政府在引进高科技项目的过程中不能贪多求大,要把引进工作重点放在项目评估上。对于有引进意向的项目,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寻找项目领域的权威机构,多渠道多角度地对项目进行评估。
第三把火:完善海归高科技项目责任机制。负责引进高科技项目的海归要承担起应有责任,不能以次充好、蒙混过关,骗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政府和投资企业要细化问责标准,全面考察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情况,拒绝滥竽充数的庸才和项目。
政府和投资企业不要怕挫伤海归引进高科技项目的积极性,因为真金不怕火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