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代市長楊雄今天表示,上海將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如果獲得批准,將是大陸第1個自由貿易園區。
楊雄是在上海市14屆人大1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披露這項資訊。 這個園區設在上海綜合保稅區,且已提出申請。
京都公約指出,自由貿易園區是指在一個國家的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項稅務而言被認為在關境(海關)以外,並免於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如今大陸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已有約110個,對促進外貿發展有重要作用。
不過,包括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在內,大陸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實行的仍是「境內關內」政策,與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園區「境內關外」政策有區別。
然而近年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大陸同樣面臨外需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挑戰,處於這樣的背景下,在大陸試點自由貿易園區,實施真正的「境內關外」政策,或可大大促進大陸與周邊經濟體的貿易往來。
大陸在外貿領域的傳統優勢已不再明顯,如果要積極參與新一輪的國際分工,實現大陸貿易與國際貿易接軌,需在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等方面有所突破。
天津、舟山群島、前海、橫琴等地也有探索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的願景。
目前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與洋山保稅港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組成上海綜合保稅區,去年貿易額約在1000 億美元之上。
「境內關外」是指放開一線(國境線),管住二線(與非自由貿易園區的連接線),在區內免除海關通常監管。 從自由貿易園區的設立到完善各項功能,可能需要約3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