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盖洛普公布全美最受人尊敬女性评选结果,希拉里·克林顿支持率超过现在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名列榜首。在任国务卿四年,希拉里·克林顿忠实地扮演了总统身边的下属,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勤勉的国务卿,出访112个国家,直至病倒。今年3月即将面世的《国务卿希拉里》,是唯一一本记述希拉里国务卿生涯的传记。作者吉姆·加塔斯是BBC驻华盛顿特派记者,17次面对面专访希拉里,搭乘国务卿专机飞行三十多万公里。
2009年10月30日,耶路撒冷时间晚上11点,即巴基斯坦时间凌晨2点,吉姆·加塔斯(Kim Ghattas)烦躁地看了看表。前一天,她还在巴基斯坦,这天,她却跟随美国国务卿来到了以色列。
当天,希拉里与内塔尼亚胡进行谈判,由于双方互不让步,这场会晤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一点才结束。
正当记者们缩在会场周围写稿、发稿的时候,大家收到一条来自希拉里助理菲利浦的邮件:“我们将要在明晨六点飞往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在飞机上,我们会给大家准备一些热巧克力和薄饼吃。”
由于会议结束后,希拉里要同随行的米切尔参议员进行紧急磋商,随行的记者们不得不在酒店大堂里,饿着肚子,疲惫不堪地等待。
深夜的特拉维夫所有餐厅都已经打烊,记者们或是抓紧时间靠着沙发小憩,或是通过酒店大堂的网络查看第二天在马拉喀什有什么餐厅可以去饕餮。
突然,一个充满活力的声音在大堂内响起,惊醒了记者们的睡意。“你们好,伙计们。”希拉里走下楼梯,来到吉姆·加塔斯身边。“怎么样,大家是不是已经准备好随我去摩洛哥?”
“希拉里刚刚还在与世界上最精明的政治家们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会晤,讨论国际形势。不过,她看起来仍然生气勃勃,一副危机下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的样子。”吉姆心想,“她比我们都强。”
由于环球出访,途中又屡屡出现行程变更,原本的晚餐到了伊斯兰堡已经成为午餐。而原本在摩洛哥的早餐,在去埃及的路上又变成了午餐,到了后来,希拉里不得不亲自从前面舱室走到记者们的舱室这边来,分了一些她从马拉喀什酒店里拿的巧克力给饥肠辘辘的人们。
而国务卿专机的机长保罗听说在离开马拉喀什之后,还要飞往埃及才能回家的时候,他的精神明显趋于崩溃。他对吉姆说:“还好地球是圆的,怎么飞,都不会离家太远。”
吉姆·加塔斯是BBC驻华盛顿特派记者,在过去四年中专门负责跟踪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今年3月,她的新书《国务卿希拉里》即将面世。作为唯一一本记述希拉里国务卿生涯的传记,吉姆试图通过还原与希拉里共同搭乘国务卿专机飞行三十多万公里,17次面对面的专访和上百次新闻发布会台前、幕后的故事,展现一位美国政治家的真实面貌。
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吉姆·加塔斯回忆起过去四年与希拉里周游世界的日子,禁不住唏嘘不已。几年前,人们关心的是第一夫人和她丈夫的绯闻轶事,现在,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她的私人生活,而是美国国务卿的工作细节。“过去四年中,希拉里是奥巴马总统的全球特使,她代表着美国。”
吉姆·加塔斯成长于内战时期的黎巴嫩,很小的时候,她就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华盛顿的决定常常会对贝鲁特、伊斯兰堡的人民产生直接切实的影响?这些问题对吉姆·加塔斯充满了魔力,驱使她走出黎巴嫩,到美国去寻求答案,也让她后来成为BBC著名国际新闻记者。
“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她是一个在社会中非常谨慎和小心的人,一个对于自己是如何被公众接受并认可有着非常敏锐感知的政治家,一个被层层包裹的政治偶像。”
吉姆对《外滩画报》记者说,“可是,当我成为她的出访团的一员,我却发现真实的希拉里十分迷人,平易近人。比方说,走在都柏林的街道上她会一直与行人握手,在上海世博会中,她要求展厅对公众开放,并与大人和孩子一一握手寒暄,与商贩合影留念。作为记者团队,我们与克林顿坐的是同一架飞机,她经常主动来到记者团所在的飞机尾部与我们交谈。有时在奔波的过程中,她还会与我们共进晚餐并且允许询问她任何我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对于任何话题克林顿都愿意直言不讳,不论是否记录在案。”
女性政治家的魅力
2011年11月底,希拉里的专机飞行22个小时,跨越太平洋抵达了那个在西方被描述为充满白象与神庙的国度——缅甸。出行前,随访记者们接到两条来自希拉里团队的特别提示:不要穿白色、粉色和黑色的服饰,在这里代表着丧服;其次,这里没有黑莓服务,没有高速互联网,不能用信用卡和自助提款机。
在飞机降落后,希拉里特意来到机舱的尾部,与记者们打招呼,抱怨自己在这里的时间太少了,因为缅甸是她本人一直以来最想访问的国度,还有她最想见的人——另外一位地位相当的夫人——昂山素季。
希拉里一行在当地时间7点抵达仰光。吉姆·加塔斯透过窗外,看到一辆破旧的白色小汽车停靠在有鲜明殖民时代建筑特色的美国办事处门前。车刚刚停稳,一名消瘦的亚洲女子迫不及待地从车上跃下,向希拉里走去。她就是昂山素季。两位女政治家彼此期待这一场相遇已经很久。在飞往缅甸的航班上,希拉里反复观看最新上映的关于昂山素季的电影。昂山素季很早之前就分别读过希拉里和比尔·克林顿的自传。
在吉姆看来,她们的生活、外表和个性是如此不同,但当她们甫一见面就好像多年的挚友,从对方的眼中读懂彼此多年来所面对的抗争、恐惧与梦想。巧合的是,两人当时的装束十分和谐,白色亚洲风格的外套,头发都挽在脑后,唯一的区别是昂山素季的马尾辫上扎着鲜花。
和往常的热烈问候不同,这天的希拉里似乎压抑着内心的情感,用和缓的语调邀请昂山素季共进晚餐。昂山素季显得激动,吉姆发现她握着希拉里的手在微微地颤抖着。此前,两人不曾见面,仅仅通过几次电话。但是,就好像是失散多年的亲朋挚友那样,两个女人站在门廊前,微笑地面对着记者们的镜头。
昂山素季对希拉里说,自己保留着一张特殊的海报,那上面是希拉里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国际妇女大会上为妇女权益疾呼的照片。后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一次短暂访问缅甸时,将这张有希拉里签名的海报送到仍被软禁的昂山素季手上。
在希拉里的行程表上,几乎不可能有与人单独晚餐的安排,和昂山素季的正式会面被安排在第二天的上午。但希拉里坚持认为自己不远万里来到缅甸,不仅是为了与昂山进行一次短暂的公开会晤,她特意安排了与昂山素季的单独晚餐。
在露台上的晚餐中,希拉里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几本由埃莉诺·罗斯福撰写并亲自签名的书。昂山素季回赠亲手制作的缅甸银质项链。在随后的三个小时中,人们听到两人谈论着她们各自的生活,以及彼此对于缅甸未来的希望。
在第二天的正式会谈中,希拉里对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昂山素季表示,缅甸政府最近的开放态度让人们有理由感到鼓舞。美国希望成为缅甸的合作伙伴,希望跟缅甸继续合作。希拉里还承诺美国将为缅甸民主改革提供更多支持。此外,希拉里承诺美国将提供大约12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帮助缅甸地雷受害者、发展小额信贷和改善医疗保健。
希拉里的三天短访,让包括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在内的社会各界,打了一针兴奋剂。美国国内的舆论对希拉里的外交手腕也大加赞扬。
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其他一些人认为,作为一位政客出身的国务卿,希拉里的技巧就在于她能理解对方的需要。奥尔布赖特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说,“我认为,希拉里在政治层面与人交流的能力很强。毫无疑问,她知道怎么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一名外交家来说,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有时,身为女性政治家的希拉里也会因为泛滥的同情心,为她在二十多年的国际名人生涯当中积累的关系付出代价。成为第一夫人之后,她与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的妻子苏珊·穆巴拉克成了好朋友。
2011年1月,埃及爆发了反对穆巴拉克独裁统治的抗议运动,希拉里的第一反应是向穆巴拉克政府表示支持。这次失误花了她几个月时间去修补。直到现在,那些相信美国是为了达到最可耻的目的才一直支持穆巴拉克的埃及人仍然揪着这一点不放。当时希拉里说,“根据我们的判断,埃及政府是稳定的,它一直在寻求各种办法保护埃及人民的合法权益。”穆巴拉克一直都是美国的盟友,而他的夫人与希拉里一样,也是妇女权益的维护者。但是,正如希拉里在阿拉伯之春后的多个场合当中所说的那样,忽视舆论的人最终将“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
2012年年底,盖洛普公布了全美最受人尊敬的女性评选结果,希拉里·克林顿以百分之二十一的支持率超过现任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百分之五,连续第十一次成为美国人最喜爱的公众人物。
在这项历史悠久的票选榜单的总排名上,希拉里·克林顿以17次排名第一而摘冠,排在她后面的分别是埃莉诺·罗斯福、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杰奎琳·肯尼迪。
劳模国务卿的“巧实力”
“我的年龄,只有她的一半,但是一次次的环球出访、谈判和新闻发布会中,我发现她比我还要不知疲倦。她的勤勉常常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新闻记者感到汗颜。”吉姆·加塔斯感慨。
从2009年1月21日正式就任美国国务卿,到2012年年底因疲劳过度而病倒家中,希拉里总计在飞机上度过了四百多个日夜、飞行15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7圈,出访了112个国家。
希拉里任职期间出访国家数量是之前66位国务卿无法比拟的,克林顿总统时期的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出访过96个国家,小布什总统的女国务卿赖斯只有85个。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访问国家最多的国务卿,媒体们戏称她是“劳模国务卿”。
吉姆熟悉希拉里的许多工作细节,比如,早晨搭乘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的专机出访他国之前,希拉里从不化妆,就让自己的雀斑暴露在外。
这样的希拉里远比那个在聚光灯下,被化妆师们的粉饼层层包裹的希拉里更加年轻而充满活力。每当登上飞机,希拉里总会在起飞前先到机舱后部与记者们打招呼,“你好啊,伙计们!”她清脆的嗓音和那副被乔治·阿玛尼太阳镜遮住大半的面孔,总是会振奋整个机舱略有紧张的气氛。
2011年2月27日那一天的清晨,希拉里却看起来格外疲惫,神情紧绷。持续两个月的阿拉伯民主运动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陷入危机之中。在机舱内,希拉里的助手杰克紧紧抓着自己的笔记本,焦虑地站在她身后。国务卿与随行记者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瑞士的日内瓦,目的是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说服各国领导人支持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议题。
希拉里是奥巴马政府最早提出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官员之一。2011年3月,为了她的利比亚立场,她用6天时间,在华盛顿、巴黎、开罗、突尼斯之间飞行了2万英里。起先,她遭到了时任国防部长盖茨的反对。盖茨公开说,设立禁飞区意味着攻击地面目标,而介入利比亚危机是错误的选择。当时,白宫正在寻找途径为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
在日内瓦,希拉里成了最忙碌的人,与各国外长们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会晤。在其中一间会议室,俄罗斯的拉夫罗夫外长对于美国提议的“禁飞区”,只说了一句话:“不能设立禁飞区,绝对不能。”希拉里只能不停向对方施加压力,希望他可以认真考虑。
在隔壁房间的另一场会议中,希拉里又与来自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政治家们展开谈判,这些欧洲盟友们并没有表示出美国所希望的意愿,希拉里只能悻悻而归。希拉里又与土耳其外交部长达乌特奥卢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在听取了各国外长们的意见之后,希拉里乘专机返回华盛顿,向奥巴马汇报各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立场。
半个月之后,在巴黎举行的G8峰会上,希拉里再次与各国外长谈起设立“禁飞区”的议题。这一次,她获得了英国的黑格大臣的热烈支持,拉夫罗夫的回答也不再像2月份那次坚决。希拉里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十分明确。他们所支持的干预意味着从一开始就要大量使用武力、意味着在战场上杀人。经多次的往返游说,她打造了一个外交和军事联盟,同时安抚住了那些意见截然相左的领导人,比如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马德·阿勒萨尼。接下来的七个月里,她始终将这个联盟维系在一起,尽管白宫的官员抱怨冲突拖拉的时间比任何人预计的都要长得多。
虽然在利比亚问题上,带领美国“参战”的是奥巴马而不是希拉里,美国却得靠希拉里去联合国安理会为这次干预争取足够多的票数,并让英国和法国等盟友确信,禁飞区比有限的干预更有效。
希拉里找到了她的帮手——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萨曼塔·鲍威尔。她们都是女性。在联合国,希拉里负责让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们对禁飞区亮绿灯,赖斯负责游说更多的国家。在白宫,萨曼塔·鲍威尔则负责说服不情愿开战的总统。最终,希拉里依靠她和萨科齐的私人关系,帮助她建立了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联盟。“希拉里,我永远站在你这边,你很强硬,也很聪明,还是个好人。”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齐这样说。
处理利比亚问题,希拉里展示了美国能够像以往历史一样形成新的盟友的能力。这部分改革的力量被希拉里定义为“巧实力”。运用公众外交与新媒体寻求美国海外的利益。这些往往是美国军力硬实力难以企及的。
“巧实力”是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约瑟夫·奈于2003年提出的用刚柔相济的方式施展美国的影响力的理论。希拉里直接将上述理论推向了外交实践。
2009年1月13日参议院听证会上,希拉里明确提出“巧实力将是本届政府的核心外交策略”。2011年,希拉里在美国《外交政策》上发表的《美国的亚太世纪》一文中,再次重申“巧实力将重塑美国在全球外交的领导地位”。
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曾为希拉里背书的约瑟夫·奈对记者说:“与其他女性政治家相比较而言,希拉里更有政治风度和手腕。
人们往往愿意与她接触,并听取她的看法。不论在国务院还是白宫,长袖善舞的她完全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我认为她对美国外交的主要功绩在于重新将美国战略重心转往亚洲,尤其是在对缅甸问题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希拉里任美国国务卿的四年中,她的诸多行为都将被我们纳入外交政策的研究课题中,以期在一个更广的范畴中评估她的巧实力。”
约瑟夫·奈认为,希拉里·克林顿成为美国国务卿,并不断将“巧实力”注入美国外交政策中,一方面巩固了与国防部的罗伯特·盖茨的紧密合作,另外一方面也强化了人际影响在外交领域的作用。她利用自己的明星魅力,通过公开演讲和互联网传播加强了美国对海外民众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利比亚的卡扎菲对平民展开屠杀的时候,她成了推动联合国实现多边军事干预的第一人。同时,她也帮助奥巴马总统实现了美国战略中心向亚洲倾斜的目标,与中国、印度和巴西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2011年10月18日,希拉里从专机上走下,踏上利比亚的土地。护送她走过的黎波里垃圾遍地的空旷街区的,是一群群衣衫褴褛的起义军护卫队,他们的枪口指向天空,遍布蚊虫和血腥的阴霾天空。而在之后的很长时间,枪声和混乱一直在利比亚毫无抑制地肆虐。
这是一场特别的、有着21世纪鲜明特征的美国式胜利。希拉里结束了与利比亚过渡委员会的领导人见面后,对身边的美国记者感慨说:“我很自豪,自己可以站在一个自由的利比亚土地上。”
结束的黎波里访问飞往阿富汗的当天,希拉里如是告诉《时代周刊》:“在这样一个被网络信息所充斥并受到几何级数影响的时代,我们不再能蛮横地挥舞大棒喝令中国、巴西、印度停止增长,停止利用你的经济来施展力量。我们迫切地需要对自己做出新的定位来尽可能更有效地应对这不同时代下新生的威胁与机遇。”
美国传统海外政策的奉行者认为,利用社交媒体或者移动终端来动员反政府力量可以迫使强权者们改变对于这个时代的操控是可笑的。他们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乱局、日益恶化的巴以局势、失败的伊拉克民主进程中指出,Twitter又怎么能成为救世主呢?但希拉里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利用有限力量去实现最大化效用的专家,尽管白宫对其施加了种种限制措施,希拉里仍利用非传统手段在公共事业上取得成功。
譬如,在上任之初,希拉里宴请包括Twitter创始人杰克·杜尔希、思科副总裁苏珊·波斯特拉姆在内的10名美国IT界高层。希拉里知道如何通过互联网为海地地震筹款,主张国务院工作人员使用社交网络向外界介绍他们的工作。
相对于美国特使曾经使用的“华盛顿深夜加密电报”,希拉里则向她的大使们推广使用Twitter推特、Facebook来汇报工作。现在国务院拥有192个Twitter订阅以及288个Facebook账户,她的女儿切尔西也称希拉里为“潮妈”(科技老妈)。
美国国务院的Twitter有了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版本,还将推出俄语和印地语版本。因此,美国互联网行业对希拉里的评价颇高,说她具有“21世纪管理国家的能力”。
在希拉里离开利比亚的第二天,她的长期助理哈玛递给她一个黑莓手机,上面的新闻显示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捕。希拉里心里也许会在念叨着恺撒的名句:“我们来了,我们见证,他死去。”
从可怕的对手到得力的助手
2012年11月19日,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在金边机场降落。希拉里和奥巴马并肩走出舱门,面带微笑地向停机坪上的等候人群挥手致意。然而,当他们走下舷梯时,她稍稍收了一点脚步,有意让总统先行,自己错后一个身位。这就是希拉里。尽管她曾经与奥巴马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但现在作为下属,她清醒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尤其在奥巴马身边时。
“做梦也没想到,”2008年11月,她在回复她的政治助手菲利普·莱因斯的邮件中写道。当时莱因斯首次告诉她,尽管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竞选中对她身为第一夫人时的外交事务经验进行了嘲笑,但仍考虑任命她为国务卿。在初选中,奥巴马称自己的经验是“基于对世界如何看待美国的了解,源于海外生活和海外旅行,同时还源于自己生活在美洲之外的亲友。”
他还表示,自己的经验“不仅仅取决于我去大使官邸找哪些世界领导人喝过茶谈过天”。
确实,希拉里缺乏赖斯、鲍威尔或奥尔布赖特等最近几任国务卿的外交政策经验,也不像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三世同乔治·H·W·布什那样,与奥巴马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她拥有的是精力,以及落选后在帮助奥巴马竞选时展现出的耿耿忠诚。还有一点也不可小觑,那就是她的名望。
获得提名之后,希拉里犹豫了好几天,甚至一度决定婉拒奥巴马的任命。她的助手称,奥巴马不想听到拒绝的回复。据说,奥巴马至少有一次故意没接希拉里的电话,还让他的助手解释说自己在卫生间。
最终,美国国务院礼宾司司长卡普里西娅·马歇尔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她接受了邀请。那是总统亲自发出的邀请。”
当时,引起热议的是,奥巴马正在组建一个“由竞争对手组成的团队”来负责国家安全。这个团队里不仅有希拉里,还包括副总统拜登。他们这些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公众形象、自己的公众生活履历以及自己的政策观点,”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E·多尼隆告诉说。人们大胆猜测,这个团队会像亚伯拉罕·林肯的战时内阁那样争吵不休,华盛顿的政治评论家们也急切地等待着个人冲突和背后中伤的开始。
“在某个政治层面上,这座建筑里(编注:白宫)充满了曾试图阻止他成为总统的人,”提到国务院的时候,希拉里的一名助手说。“那里”——他指的是白宫——“则充满了曾试图阻止她成为总统的人。”如今,人们预期的分裂并没有出现。“这让那些想从外部看出分歧所在的人很是懊恼。”希拉里的亲密助手梅拉妮·S·韦尔维尔对《纽约时报》记者说。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奥巴马和希拉里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团队反而是几十年来最和谐的。他们持有相同的外交观,即在支持民主权利方面“热情高昂”(在利比亚和其他地方),但当这些权利触及美国的安全利益(伊朗和巴林)或美国势力的其他底线(叙利亚)时,又非常精明实际。
应对危机时,两人从不心怀怨恨,大多数时候也没有使用向公众泄密的手段来左右他们私下里的辩论。从一开始,希拉里就定下了基调,强化对这个曾在竞选中打败自己的上司的尊重。“早期,如果周围有人抱怨奥巴马,她完全受不了,”安德鲁·夏皮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曾经是希拉里的参议员助理,现任助理国务卿。这个信息“被非常清楚地传递出去了”。“我们都为总统效力,”他记得她这么说过。
这倒不是说,两人事事“你唱我和”。比如,白宫的一名高级官员表示,希拉里强烈主张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保留更多的军队。然而,在公开场合,她还是坚定不移地支持总统的决定——结束越来越不受欢迎的战争,于去年12月撤出了驻伊拉克的剩余美军,同时计划在2014年前从阿富汗撤军。
希拉里和奥巴马的私交看起来并不是特别亲密。除了内阁会议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以外,只要希拉里在华盛顿,两人会一周见一次面,参与会面的通常还有拜登和多尼隆。“他们的关系日益改善,就如同你期待的那样,在这种关系当中——我不轻易说这些——总统对克林顿国务卿的建议、政策观点以及她代表美国的立场有完全的信心和信任,”多尼隆告诉记者。“那是一种完全的信任,顺便说一句,从历史上来看,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信任。”
尽管他俩在教养、年龄和性格方面都存在差异,但用他的话来说,两人都有参与总统竞选、在白宫居住、在白宫抚养孩子以及“身为名人”的“共同经历”。在政策方面,希拉里和奥巴马都以实用主义为指导原则。这是一种非意识形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部分由于这个原因,没人能够真正地给奥巴马或者希拉里的信条下定义;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奥巴马政府有时会让那些想让他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的人感到沮丧。
美国《时代》杂志在评价希拉里与奥巴马的关系时曾经写道,在某些方面,希拉里的窘境在于在国务院的权力有限。尽管奥巴马央求她在2008大选后作为他的第一外交官,但是工作中两人存在很多障碍。
文章指出,白宫指派给希拉里精心挑选的助手,悄悄否决她的决议。
当希拉里尝试与之前曾是竞争对手的白宫精英合作时,她的参谋长时常扮黑脸,对话往往难以进行。国务院与国土安全委员会之间紧张的关系依然存在。
美国政府在利比亚发动不情不愿的有限战争时,希拉里一开始的反应是质疑美国的干涉政策,包括在利比亚上空设置一个“禁飞区”的提议。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和其他军队将领也害怕在伊斯兰国家再次陷入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但是,随着卡扎菲的部队逼近叛军在班加西的大本营,某个周二下午,奥巴马召集顾问在白宫局势研究室开会,身在埃及的希拉里也通过电话专线参与了会议。会议决定,美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班加西沦陷。一位与会者称,奥巴马当时说,“这不是我们的做法。”
表面上,希拉里出席重要会议发言,但在一些重要决议中,例如在放弃推进关塔那摩湾,限制阿富汗增兵规模,并要求以色列停止建立定居点决议中都是奥巴马直接拍板。
每周,她与奥巴马一对一见面,每周,她与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国防部长会晤。在每日的国土安全局例会中,希拉里陈述观点。但是,最后的进程都是与奥巴马的亲信们在小房间中作出决定。
对于奥巴马和希拉里来说,成为工作中的伙伴,远比要成为生活中的朋友更简单。
希拉里的下一站?
对吉姆来说,希拉里的确可以称为美国最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之一。如果希拉里参选2016年大选,她将是美国历史上准备最充分的总统候选人:她曾在白宫住过,当过联邦参议员,作为国务卿又和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打过交道。
此外,希拉里作为国务卿的成绩单究竟如何?
近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从国务卿作为外交政策的执行者、美国的首席大使和国务院的管理者这三个方面对希拉里这几年的工作表现进行了点评:作为外交政策CEO,她几乎从未与大老板奥巴马发生过公开争执;作为美国首席大使,她做得得心应手。因为当过8年第一夫人,希拉里在全球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拥有历任国务卿不具备的人脉和优势。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管杰夫里·贝德回忆说,希拉里在访问韩国一所女子大学时,受到了数千学生的追捧,场面之盛,让他毕生难忘。
作为国务院的一把手,希拉里力图提升本部门地位。她仿照五角大楼模式,命令国务院对美国外交作四年一度的定期战略评论。她还要求美国的驻外大使多与当地民间进行接触,提倡外交官要有经济视角,并任命了国务院历史上首位首席经济学家。她关注全球女权运动,专门任命了一名直接向她汇报的妇女事务大使。
对于后两项工作,《经济学人》杂志给的评价较高。但最受争议的,还是她作为美国外交政策执行者的成效。尽管奥巴马上任之后对外交政策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四年之后,美国在国际上面临的麻烦和挑战似乎并未减少多少。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和历史学教授朱利安·齐里泽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表示:在政治敏感上,以及对政府职责的理解上,希拉里更加敏锐而坚定。由于有着前白宫第一夫人以及参议员的经历,希拉里在处理事务上更加老练,特别是对待国际事务和获取国会支持方面显得游刃有余。对于美国外交来说,希拉里的贡献来自于她在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迅速强化了美国在海外的地位和树立了新的形象,同时在她努力下,美国的外交政策正在向巧实力偏移,武力干涉不再是单一选项。眼下,我们还无法对希拉里主张的巧实力盖棺定论,这需要时间去检验。”
前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陶文钊教授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现在来评价希拉里这四年的工作对于美国外交和国际形势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大家一致赞成的,希拉里是美国历史上最勤勉的国务卿。”
陶文钊认为,之所以希拉里重点强调“巧实力”,源于他们这一届美国领导人对于小布什时代美国政府在外交政策运用方面不够“巧”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或许,希拉里是四年之后民主党最有力的候选人,但毕竟年事已高,且因为长年的忙碌而变得疾病缠身。不久前率先披露希拉里可能罹患脑癌的美国八卦报纸《国民问询报》1月惊爆秘闻,在先后遭遇了胃病、晕倒、脑震荡、脑血栓一连串严重健康问题后,希拉里头部的血栓可能会对她的视神经造成“灾难性的损害”,从而导致她彻底失明。
不论关于希拉里身体健康的传言是否属实,随着国务卿任期结束的临近,希拉里长长的飞行日记已经不可避免地写到了结尾的一章。她自己也曾经多次亲口证实,离开国务卿职位之后,不会参与下一届的总统竞选。
“我拥有不平凡的20年,其间我一直都处在美国政治的风尖浪口。但现在我需要离开自己一直所在的快车道,花一点时间来思考。”
希拉里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她对未来还没有具体计划,之后又透露了一些她称之为“零碎”的事情。
她打算再写一本书,继续像从前一样从事帮助妇女和女孩的慈善事业。她暗示,人们已经给她提了一些建议,“但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法停下来思考以后要做什么。”她说自己只想在40年的公共生活之后休息一下,语气很诚恳。
去年,一个美好的春日傍晚,身在罗马的希拉里曾和旅行记者团一起到维托里奥威尼托大街的哈利酒吧去喝贝利尼鸡尾酒。人们又一次问她以后有什么打算,65岁的她像往常一样笑而不答,只是说她打算回到罗马,然后就待在那里。后来,这位哈佛毕业的芝加哥女人又补充道,“哪个有感情的人不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