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2013年春节到来之前,中国最高当局主导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本周二正式出台。这份此前被温家宝总理高调提起、受到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的“改革清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份“方案”,而是官方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因此,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次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也坦承:这份文件“重点在于指导性、原则性,还需要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改革成效”。文章呼吁广大民众“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勿“期望通过一个文件就能毕其功于一役”。
可以说,每一项改革都是一次“利益的调整”,尤其是这一次,牵动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机构、企业组织的利益和关切。其显现的“复杂性、艰巨性、甚至长期性”也就不言而喻。有人说,这称得上是一次“啃骨头的改革”,弄不好就会引爆一场“革命”。
所以,在这场改革中,出台“框架原则”,展开广泛讨论,充分预热,凝聚共识,比端出“具体方案”更为重要,且尤不可少。没有“原则共识”,何来细则方案?
那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从化解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结症,以及维护未来平稳发展等方面着眼,我们认为,重塑“劳动价值观念”,坚守“按劳分配”原则意义非常重大——这次“方案”的亮点或许也在这里,明确提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在中国过去的分配机制中,资本、土地、劳动力、管理(企业家)、技术和信息六大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和管理占据强势地位,劳动和技术长期处于“被虐待”的位置上。人们常说,劳动创造财富,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真正通过劳动致富者又有几人?通过技术(智力劳动的成果)致富者又有几人?相反,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资本的绝对话语权,使劳动和技术在分配中“非常廉价”。“血汗工厂”是“资本强权”的形象写照,也是分配制度缺陷的最大暴露。而那些依靠资本、土地甚至权力跻身“富人俱乐部”者大有人在,这正是社会不公产生的根源。
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和技术”,但决不是对劳动和技术的掠夺。然而,在经济起步阶段,资本对劳动和技术的剥削似乎成了社会发展无法回避的规律,几百年前,发端于英国的“羊吃人”现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不断上演,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均是通过这种方式通向“发达”之路。今天,中国还要循着这条老路走吗?还能在这条老路上走多远?
政策制度的矫正,必须回归到“按劳(包括体力和脑力)分配”这个原点上。丢掉这一原则,收入分配的改革就无从谈起,所谓的“以人为本”更是一句空话。
同时,我们还认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断掉“人脉关系和权力寻租”这条通道。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生产要素主要有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六项,但在中国还需增加“人脉关系”这一项。中国社会特殊的“人情关系”常常在攫取巨额财富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有人将“人脉关系就是生产力”奉为圭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发掘这一“生产力”而发财致富的人不在少数。
而支撑“人脉关系发财致富”则是权力寻租。长期以来,人脉关系、权力寻租推高了生产成本,扰乱了甚至颠倒了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和机制,助长了官员腐败和社会奢靡等不正之风。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必须将隐性收入置于阳光下,厘清其中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然后坚决抑制和打击非法收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万众期待,也正因如此,确立原则并坚守原则比制定操作细则更难、更需要全民参与讨论、取得共识,唯如此,方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改革才能获得大多数支持,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