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GDP初步核算的数据高出各省上报的总量5.8万亿元,相当于"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2012年GDP量。而在此前的4年中,地方GDP之和都"跑赢"全国数据,高出的部分每每都相当于一个经济大省的GDP量。(2013-02-05 中国经济网)
如果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情有可原,因为统计数据公众感受打架已屡见不鲜;如果两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归结为目前的统计方法需要改革和改进。连续第四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有什么理由来解释呢?
这里面不否认统计方法的误差和其科学性,但是2012年实行的依法直报,应该说系统性误差得到控制和减小,还是出现数据打架,要么是国家统计局的估算不合理,要么是直报数据不准确,要么是地方报告的水分大,总之有环节出现问题但不能一味职责底层造假。
为什么会问题出现多年而得不到纠正,这可能涉及多方面,更为重要 的是牵涉数据出干部。拿什么衡量发展,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统计数据。老百姓明白,专家也知道,以前的统计是政府作假,因为一级一级往上报,为了乌纱帽,到 了一级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添加点水分。现在是直报,政府做假的影响力和自由度虽然减弱,但是政府和企业会在这个问题上各取所需联手作假。全国合计起来多 出一个经济大省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纠结其实高层心知肚明,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我们的发展不要有水分的发展,要讲究发展的质量,当然包含了发展的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如果说摆脱对GDP的崇拜,改革对干部的考核体系可以纠偏,但是如果出这些数据还是权力在说话,终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弄虚作假得不到惩处,反而会得到升迁重用,你怎么改革都不会杜绝"1+1>2"。
四年得不到改进老问题,是一个作风问题,说明上上下下都有人喜欢和需要这样的数据,如果真得要挤干水分,就要尽快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倒查和回访,谁在造假还是可以弄明白的,对造假者公开严厉惩处,还会出现数据四连“假”吗?
地方GDP连续4年比全国多出“一个经济大省”(马常艳)
地方GDP连续4年比全国多出“一个经济大省”
又多出了一个广东省!央地2012年GDP数据依旧“打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GDP初步核算的数据为51.93万亿元,而根据各省各自公布的数据或预期数据汇总,2012年31个省区市GDP之和为57.72万亿元,高出全国GDP总量5.8万亿元,相当于“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2012年GDP量。而在此前的4年中,地方GDP之和都“跑赢”全国数据,高出的部分每每都相当于一个经济大省的GDP量。
自1985年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断呈现出“1+1>2”的局面。就近几年来看,2009年全国31省市区GDP超出全国2.68万亿元,多出的GDP比浙江省2009年的经济总量还多;2010年全国各省GDP总和比全国多近3.5万亿元,接近于2010年山东的GDP总量;2011年地方GDP之和比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多出4.6万亿元,相当于"多出"一个山东省。
至于央地GDP夸张“出入”不断出现的原因,本网也曾报道过专家的分析。专家认为有三大因素:首先是统计口径不同,其次是技术原因,此外就是行政干预。而这第三个因素直指的就是地方数据造假。而对地方数据造假的方式和手段也早在2012年被媒体曝光。媒体曝常见的造假手段是实施“双轨制”,即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上报数据要与统计局的数据保持“衔接”。曾有地方统计局工作人员直接坦言,统计工作极大地受到了行政干涉,最终演变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一张“政绩单”。
而针对统计数据造假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没少下功夫。2010年,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联合部署开展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严查GDP等统计作假。2012年国家统计局在技术手段上进行了改进,即全国70万家“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或国家认定的省级数据中心所送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认为,如此不必层层汇总,可以避免数据受到干扰。同时有分析认为,要从理念上杜绝地方官员行政干预GDP数据,恐怕还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官员考核体系,去“唯GDP”论。分析认为,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保持对官员政绩考核的连续性,让地方政府不单纯对GDP负责,这样才有望修正官员的GDP政绩观,逐步摆脱中央与地方GDP打架的尴尬,实现政府职能的华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