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 一马当先 前海之“特”特在金融创新
前海,位于深圳西部,是紧临香港国际机场和深圳机场的一块15平方公里填海而成的土地。前海全部建成后,可在10分钟内抵达深港两地机场,半小时内抵达香港中环。
国务院2012年7月批复,前海实施“先行先试”政策,这里成为“特区中的特区”和金融改革的先锋。
深圳前海,昔日的滩涂渔村,如今填海工程基本结束,未来,这里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出口。
全球金融界关注前海
2012年7月香港回归15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在港公布了一系列“惠港政策”,其中涉及深圳前海的8项金融政策,受到全球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这8项金融政策包括:支持前海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实验区;探索试点跨境贷款;支持前海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设立前海股权投资母基金;支持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在前海创新发展;支持在CEPA框架下适当降低香港金融企业准入条件;支持前海试点设立创新性金融机构和要素交易平台;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前海设立国际性或全国性管理、运营总部。
以上8条在主政者和机构眼里,字字千金,而最具含金量的是“允许前海探索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前海与香港之间的双向人民币贷款;在前海注册、符合条件的企业与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前海的政策紧扣人民币国际化,随着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香港沉淀了大量的人民币,但回流渠道不畅,限制了市场的发展。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前海要在资本管制的墙上钻开几个洞”。
香港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日,有关前海的消息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1月28日,前海首批跨境人民币贷款项目在深圳签约,共有15家香港注册的银行与15家前海企业签署总金额20亿元的贷款协议。另有2家深圳的银行同时向3家香港企业提供6.2亿元贷款,令跨境贷款呈双向流动。受上述利好刺激,港股方面的银行金融股1月28日领涨大市。
渣打银行行政总裁洪丕正指出,前海项目在人民币自由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人民币正以迅速、有序的步伐成为国际货币。
前海“先行先试”的意味相当浓厚。政策鼓励各种金融机构在前海设点,设立面向全国和全球的管理、运营中心,市场影响也不容小觑。
而“支持前海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实验区”,既可以理解为是金融产品及其服务的创新,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制度的创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金融创新是前海政策及定位的重点,“对整个国家来讲,政策取向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前海作为整个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的区域,应在这些方面走在前面。”
先行先试,政策制定者说得肯定,分析家们也都乐见。作为前海近邻的香港,其积累的人民币资源,将会近水楼台先得月。
前海不做曼哈顿和中环
前海如何超越曼哈顿?前海不做曼哈顿,不做中环,前海就是前海。
2010年10月,一封署名深圳碳中和生物燃气股份公司总经理张文斌的万言建议信,寄到了前海管理局局长郑宏杰的案头。
这份措辞略带火药味的信称,前海当时产业定位还停留在东方“曼哈顿”和“香港中环”为代表的1.0版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规划思路仍局限于金融、物流等传统成熟服务业领域,缺乏产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照此发展下去,前海将无法走出中环、曼哈顿的固有发展路子。
郑宏杰在回信中说,完全赞同,已转给相关部门研究,并在前海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实际招商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吸收。
后来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优先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2012年7月3日,中国政府网全文转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的批复》,也印证了这一点。
2012年,前海开发建设全面铺开,按国际标准同步展开的22个专项规划基本完成;目前批准入区企业304家,引入世界500强企业19家,注册资本总额372亿元,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2012年,合作区GDP达50亿元。
郑宏杰透露,2013年,推动前海建设进入“加速度”,目标是GDP150亿元。
在前海的金融核心区,将沿着水廊道建设800米长的金融峡谷,前海的金融业将集中于此,成为这个片区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