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就算亨氏亏损,巴菲特的控股公司也能收到优先股股利。只有在破产情形下(这不太可能发生),伯克希尔才会遇到风险。
我们对这位撮合者巴菲特看出了什么?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对杠杆的容忍度,还有该交易对美国经济走势的微妙暗示。历史上巴菲特在这方面总是正确的,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到目前为止,“巴菲特交易”已经为人熟知,这是指由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对高收益优先股所进行的风险极低的投资。伯克希尔上周对亨氏食品公司(Heinz)的收购就符合这一经典模式。我们在惊呼“他又做成一笔交易”之前先停下来想一想,亨氏为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作为交易撮合者和资本家的形象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该交易对美国经济走势的微妙暗示。历史上巴菲特在这方面总是正确的,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此次交易中,伯克希尔与巴西私人股本公司3G资本(3G Capital)联手,各自投入40亿美元收购亨氏一半的普通股。伯克希尔还会斥资80亿美元购买年息9%的可赎回优先股和权证(即允许投资者在未来某个时刻以协议价格购买股票的期权)。这笔折合每股72.50美元的现金交易中包括120亿美元的新债务和债务承担,交易总价值为280亿美元。
从上述交易细节中,我们对巴菲特这位交易撮合者看出了什么?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对杠杆的容忍度。亨氏每一美元股份背有6美元债务——这一比例令公司债券持有人和评级机构感到不安。有人称此次交易是“杠杆式收购”,巴菲特对此感到愤慨,因为他不打算将亨氏转手卖掉。这个理由很充分。然而另一方面,该交易确实像极了杠杆式收购——否则卖方也不会接受这一价格。几十年来一直在批评杠杆式收购的巴菲特居然会签署这一交易,这似乎令人费解。不过,其中的玄机在于:在其他人看来,杠杆真实无比,但对伯克希尔来说,杠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
就算亨氏亏损,巴菲特的控股公司也能收到优先股股利。只有在破产情形下(这不太可能发生),伯克希尔才会遇到风险。即便亨氏真的破产,伯克希尔也可以解决掉其他债权人。伯克希尔有权以极低的成本重组亨氏,这实质上消除了它的风险。难怪公司债券持有人会感到不安了。
以上事实令人不难理解,为何巴菲特对杠杆式收购一词的反应这么大,就像这不是杠杆式收购一样——因为这的确不是杠杆收购。实际上,除了他自己以外,所有人都认为他完成的是一次杠杆式收购。尽管他有一套用别人的钱为伯克希尔赚钱的成熟模式,但这一次却竖立了新的标杆。未来几代的金融家将会研究巴菲特这种在找到低风险方式进行杠杆收购方面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此次交易还令我们对巴菲特的资本家形象产生了细微变化。无论他令人感到多么温暖,多么慈祥,他在这笔交易中占尽便宜的做法,凸显出他和其他华尔街大鳄一样冷酷无情。他还深谙各种激励之道,早就明白“货币”有多种形式。比如,他把自己的巴西合作伙伴若热•莱曼(Jorge Lemann)誉为备受尊敬的商人和“人士”。莱曼即将负责高度杠杆化的亨氏集团的运营,他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就会用这笔名誉“货币”在其他交易中换取真实的金钱。
莱曼和3G公司没有获得与伯克希尔一样的条款,未来与亨氏有关的交易也不太可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因此,没有特别理由表明此次交易标志着经济转向,并会引发一轮并购潮,这与某些预测不同。话虽如此,但巴菲特提醒我们,货币贬值时并购会随之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杠杆化交易可以被视为央行的银行家们送给并购者的礼物。
即便有高杠杆的支撑,亨氏获得的过高估值仍然令人质疑投资者是否在追求增长型股票。一些人对此很快做出回应,指出亨氏的品牌足以支撑其高估值。
几乎没人怀疑50年后人们仍会喜欢这一著名品牌旗下的番茄酱、Lea & Perrins酱以及其他酱汁。然而如今在所有行业,品牌贬值的速度都在加快。巴菲特对此心知肚明。各大超市同样清楚这一点,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努力来缩小亨氏与其他品牌之间的价格差距。品牌的合理溢价不断缩减。按照几十年来溢价投资知名企业的理念衡量,此次交易实际上有些谨慎。上世纪80年代,当巴菲特投资于可口可乐(Coca-Cola)等公司时,他乐于毫无保留地押注于它们的增长。相比之下,之前从未投资于亨氏的伯克希尔在这次交易中加上了附带条款,确保该公司能够获得6%的回报率。
对于如今这个接近零利率的世界,6%的回报率看上去相当有吸引力。巴菲特显然预计利率在短期内不会大幅上升。十年前,对于当日回报率达13%的交易他才会予以考虑。如今,甲骨文公司(Oracle)以6%的回报率就得到了他的投资。这些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再没有比这更强烈的信号表明投资潮流已发生改变的了。
本文作者著有《滚雪球:沃伦•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The Snowball: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