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大量流失,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儘管根據中國於2007年頒布的「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辦法」,凡1949年之前所生產的工藝品及手稿等文物,進出口前必須先經審核;臨時入境文物除經海關和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批准外,滯留時間不得超過半年,但目前海關的抽查率僅能達到10%。
中國官方「人民日報」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健民說,當前的中國的文物走私活動如同「鴨子划水」,在表面的平靜之下暗流洶湧,「雖然我們一直在努力,但沒有充分根據可以得出文物走私在減少的結論」。
由於文物出境展覽和私人攜運文物進出境的情況越來越多,而國際市場對中國文物的巨大需求,也刺激了中國國內的文物犯罪,因此文化盜掘頻發,走私猖獗,暗潮湧動,並在全國迅速蔓延。
在最近幾年查獲的文物走私案件中,八成以上以郵遞、旅行和快件渠道案件為主。從個人攜帶少量文物發展到通過集裝箱夾藏,文物走私呈現出大型化、集團化、隱秘化、多樣化的特點。
為對付文物走私手段的變化,中國文物、海關部門也開始從對進出境旅客攜帶物品的檢查,延伸到對郵遞、海陸空托運等各種運輸途徑的監控。尤其通過採用高科技檢測儀器和信息化管理系統,查獲了一批利用網絡和高科技手段走私文物的新型文物犯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