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议题,中国国内事务吃重,外交与国际问题墨不多。比较引起关注的,是即将离任的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高调重提美中应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而且用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样重的词。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谈及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时表示,美方欢迎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崛起,拒绝“大国冲突论”,共同致力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等于是认可了中方的说法,中方当然很高兴,发言人华春莹表态“欢迎”。
都知道美中关系复杂。美中合作的范围广泛,但美中冲突的单子也可以列得很长:贸易、货币、人权,等等。“两会”之前,就有解放军黑客攻击美国政府网站这样的“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新闻;而今年“两会”的最热门议题雾霾,也与美国有关。去年美国大使馆的公布的pm2.5数据,就引起了舆论与外交的轩然大波。中方官员指责美国大使馆做法,“既不严谨,也不规范”,并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干涉中国内政,要求停止发布。可是就是这些“既不严谨,也不规范”的数据,使得中国民众第一次知道,原来衡量空气污染,用pm2.5比pm10更准确。沸腾的民意,促使政府部门采取行动。侨报发表社论,“PM2.5 指标关乎民生,更关乎民心”。好在高层及时下决心,采用了PM2.5指标。
到今年春,北京雾霾遮天,黄透半个中国,中国官方的Pm2.5也频频爆表。回过头来看pm2.5争议,令人感慨万千。假如美国大使馆没有公布pm2.5,没有引发这场风波,现在北京的空气质量还是“良好”,官员还在津津乐道其防治污染的政绩,并邀功请赏。当今年雾霾来袭时,不知道会用什么来文过饰非!
不管将来中国治理空气污染成果如何,认识到了问题,就是好的开端。否则,中国的“拯救天空”之战,不知要耽误多久。受害者,只会是老百姓。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争议与冲突不可少,但在许多问题上,争议可以避免,合作可以拓宽。标准只有一个,看其是否对民生有利,是否对未来的发展有利。动辄以“阴谋论”看待对方的言行,反过来伤害的是自己。pm2.5事件就是例子。不管美中在其他问题上有争议,而且是有原则性的争议,但在空气质量这一问题上,在pm2.5事件上,我们应该感谢骆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