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麦康森:中国传统文化遏制创新人才发展 “官本位”文化侵蚀国人创造力
作者:段留芳 | 2013/3/16 12:36:18 | 浏览:1462 | 评论:0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却在这方面非常欠缺,阻碍中国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求同文化、“枪打出头鸟”文化、榜样文化和关系文化在作祟。

“求同”文化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

  麦康森认为,中国的科技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性。这跟我们的文化有关系,也跟我们中国人思维方式有关系。当然这些并不是不可改变,中国人智商是很高,很聪明。但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人的创新性不是很强。

  我们生活当中用的东西几乎没有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但是中国在世界上的考试竞赛,像奥林匹克竞赛等等中国人表现得都很棒,很出色,这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系。所以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要想增强我们的创造力,就要形成一种创新文化,要懂得哪些是利于创新的文化哪些是不利于创新的文化。

  我们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到中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听话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而与众不同的学生是不被允许的,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标准就是求大同存小异,这不是创新。只有标新立异才是创新,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面就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

  麦康森举例称,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也许是父母犯的错误,“比如左撇子,跟孩子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全是一些父母造的孽,但是父母就非得把他矫正过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求同文化不利于创新。我们的教育也一样,进了学校以后就是填鸭式,老师说的当然才是对的,你说的当然是不对的”。

“枪打出头鸟”让孩子不敢创新

  麦康森指出,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目的都要追求高分。做练习题的时候也许老师认可学生用另一个途径也能达到目标,但是他怕学生丢分,怕他冒不起这个风险,他的想法很好,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但是这恰恰扼杀了小孩的创造力。工作上我们也是一种“唯上”的,“因为领导也好,父母也好,都是喜欢听话的孩子,上面说了算不能自己说了算,但是自己说了不算又怎么来创新呢?”

  “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来的,学校家长说了算,学校校长说了算,班主任说了算,单位的领导说了算,所以这样的文化是不利于创新的。我想,中国的孩子也一样,他一开始他也想创一番事业,标新立异,但是到处碰壁,那慢慢这个利器就没有了”。

  “中国还有一个更可怕的文化叫做枪打出头鸟,哪一个出头打哪一个,你怎么创新。领导喜欢什么人,喜欢听话的,喜欢四平八稳的,太年轻了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信不过。特别是有想法的,那是不符合的,所以到了一个平台发挥不到他的作用,这就是在我们的文化中把创新这部分给淘汰了”。

  麦康森说,“美国一个14岁的孩子想的是核反应堆,英国的孩子能够把飞行器打开一万多米,我们就想人家的孩子在想什么”,也许考试不如中国的孩子,但是这就是创造力。要完成这样一个发明创造是极其不容易的,这就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内在的创新的动力去做才有可能。“所以我想的话,中国的教育里面如何注重创新文化跟创新教育是非常迫切的需要”。

建议把“逻辑学”纳入中国课程体系

  麦康森认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没有创新型人才就不可能实现创新,而总是抽象的感性的思维模式很难做成大的创造,所以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我们中国从中小学到大学课程体系,没有一个地方开逻辑学这门课程的。所以我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来呼吁,把逻辑学作为我们中国课程体系里的重要部分,这也许能改变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们可以从中小学就开始一直到大学到研究生再是高级的逻辑学,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对营造我们创新的文化非常有利”。

“榜样文化”让人才培养千篇一律

  麦康森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西,就是榜样文化。我们天天提先进,树榜样。当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种榜样的文化。

  “同样是创新的作用,所有人像某一个人学习,那还是求同问题,大家把我们的孩子都培养成一个千篇一律的人,如何创新呢”,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培养了两千八百万个大学生,“这是何等的数据,何等的数量,很多小的国家都没有我们五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多,按道理说我们没有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事情”,创新是我们国家继续发展,避免中等收入陷井,经济转型的一个关键。但是如果不认识到这个根在哪儿,那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就都需要时间。尤其是文化层次,我们要去掉的话,也是需要时间的,这是一个很迫切的任务。

须把科研人员从“跑关系”里面解放出来

  麦康森谈到,早几天读到一篇美国人写的文章,说中国人现在福布斯的富豪榜中占了好大的数量了,亿万富翁以上我们比美国多了一位了,从数量上来讲。但是中国的名牌产品,创造方面的话,是远远的没办法和发达国家去比,我们几乎没有。

  我们中国的企业家花大量的精力去跑关系,天天要打通关系,精力都用在那里去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产品的创新。那对我们大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科学家也是一样的,天天地忙着跑关系,跑科研经费,应付检查,也没有时间来做研究。所以我们要对中国的科技人员,对中国的老师要进行第二次的解放。

  80年代小平同志提出要保证科技人员五分之四的时间从事科技研究,小平同志说的话那是不要把太多时间用于政治学习和运动,现在可不行。我们现在要重新把科技人员,从跑关系里面解放出来。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以后,投入科研经费大幅度地增加,但是我们看产出的话,也许不跟我们的科研投入相适应。投入得多了,产出的未必那么多。因为科技人员都没有埋头做科研,更多地是去找经费。

要想有效使用科研经费须降低竞争性课题

  麦康森提到,我们大量的科研经费都是竞争性课题,所谓的竞争性就是说必须要写申请书和答辩,来跟人家PK,得找领导,得找专家,把精力都放在这些地方。“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强烈建议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要想得到有效使用,应该降低竞争性课题”。

  “像我们的千人计划,像我们的长江学者,像我们的科学院的百人计划,事实证明他们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有浓厚的科技兴趣,也有道德,那为什么你天天要把精力放在跑关系上”,我们国家应该大幅度提高非竞争课题,应该采取根据行业部门,根据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再去委托研究的方式。因为要研究什么,我知道谁能干,委托别人干都是可以的。所以我们花大量的精力在竞争性的课题方面,这是不利于我们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不利于解放我们的课题人员的精力”,麦康森说。

“创新”是中国教育梦的核心

  在麦康森看来,科技的创新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教育,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通过教育逐步地改变。比如说像我们的优秀文化,去掉我们的出口,来培养我们的年轻人。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梦也可以说是全民的教育,劳动素质的提高,但是真正的目的,最高目的我认为是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跟创新精神的人,而不仅仅是有知识。五年两千八百万人都有丰富的知识,这毫无疑问,但是他是否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事实告诉我们并不乐观。所以创新是我们中国教育梦的核心。

  “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可能吗?不可能。因为创新型国家对外的技术依存度它是有指标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并不笨,智商很高,中国人也很勤奋,但是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创新能力?我们应该从文化里面找,从我们的思维模式里面找,从我们社会的创新氛围里面找”,麦康说。

  麦康森提到,诺贝尔物理、化学等这些科学奖上一直都没有中国国籍的人,我们的华人在海外工作也有不少人拿这样的奖,甚至有一些人早期的教育还是在中国受的教育,像杨振宁这样的人。但是一个不变的事实就是他必须在另外的环境里面生活,学习,工作很长时间,短期不能改变。所以这也给我们一个希望: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中国人是有巨大的创新能力的。“这也给我们一个非常令人痛苦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里没有,为什么到美国就有?这就是创新文化的环境起的作用。所以最重要的一定要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他说。

“官本位”文化侵蚀国人的创造力

  麦康森指出,中国另一种文化在侵蚀中国人的创造力,那就是官本位文化。人人都想去当官,我们80年代的时候还有当官的下海,现在每年百万的队伍是考公务员的。有权就有钱,就有本事,就是官本位的文化绝对套牢了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创造力。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文化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社会的意识问题,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官本位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个封建文化,人人都想去当官,那有谁还埋头做科研?

  另外,社会管理的创新也是需要的,现在中央天天都说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下更多的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这需要大批的人。“我这样说也不一定对,但是也有人这样说,中国人长期以往所做的奋斗是追求利益,不追求真理,但追求真理又恰恰是增强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尊重科技发展的国家,是追求真理的,甚至为了追求自然科学的真理为它献身”。

淘汰落后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

  但是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是为了追求科学真理献身的,没有。所以如果这种评判标准是给予奖励的话,往往领导了功利的思想,往往就造成了学术造假的问题。但是国外没有这么评奖的。像美国的评职称也好,评奖也好,那是公正的,让全世界所有的专家去评,你不知道是谁。所有的东西都有国家的组织,政府来组织的,所以中国人另一种文化很可怕,就是关系文化。关系大于一切,所以你观察现在一下这个社会,从幼儿园开始,或者是甚至是生孩子,找一个妇产科的医生,到进幼儿园到小学到大学到找工作,每一个都离不开“关系”。

  中国人有一句话“朝中有人好办事”,找人就可以省去你太多的努力,什么都靠关系,从小出生到哪一个医院找哪一个妇产科的医生,都是找人。找人找对了省去你太多的事情,所以评奖也找人,评先进也找人,评课题也找人,刚才就提出这个问题,那怎么会有人去真正的做科学研究呢。

  麦康森说,“有很多的事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不是没有道理的,太多的理由促成了这样的结果。所以让中国人从领导者到百姓,到教育者都要明白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因为是习惯成自然,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而这些就需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来改变,从而淘汰这种落后的文化”。

教育梦想:能让年轻人在“创新”过程中找到快乐

  在谈到我的教育梦想的话题时,麦康森回答,“我们教育出来的年轻人能够享受创新的过程,在创新里面找到快乐,这就是我的教育梦想”。

  “为什么别的国家十几岁的孩子能做出核反应堆,因为他以此为乐”。我们的科技人员从数量上来说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在过去十年里面,我们国家在国际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地增加。但论文的影响力,被引用的情况仍然还是不容乐观的。我们数量多了,质量还是不乐观。“当然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这样的情况也会有所改善,但是我们说跨越式发展没有创新那是不行的”,麦康森说。

  当记者提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如何正确干预创新人才的发展时,麦康森认为,这归根结底是我们对学生的评判标准的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表扬他呢?像是评奖学金,学习成绩不好就拿不到”。我们总鼓励高分,我们并不鼓励他有创新能力,我们并不鼓励他与众不同。所以,首先要从我们成人改起,我们鼓励他有创新,鼓励他有不同的答案,并对这些给予表扬,那么就会培养起孩子对创新的主动性。

要重视学生的市场观 有了市场意识学生才能创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问一些教师答不出的问题,这样,绝对会培养出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个就是思维模式的培养。我们中国人应该开门课:逻辑学。我们中国人还应该开一门课:市场学,从小到大培养我们的市场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的产品做不了创新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毕业生出去以后没有市场意识,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那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他能创新吗?他不能创新”,麦康森说。

  麦康森提到,在西方不管什么专业都要开,这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市场。为什么苹果那么厉害,他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为什么中国原来也有很多手机,最后都没了,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从教育方面的话,首先我们的评判标准,我们要鼓励创新,鼓励与众不同,鼓励标新立异,鼓励他们对社会,对市场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从课程上对我们的教师进行培训,要让老师有创新意识,像我们很多小孩子的创新意识就是给老师扼杀了,被父母给扼杀了,所以一个全社会的创新文化的认识非常重要。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杨振宁挂念了七十多年的师姐,和她背后屹立三个世纪的学霸家族 2024-03-18 [5]
他的量子力学考试两次不及格,却因量子纠缠获诺奖 2024-03-17 [56]
张维迎:中国数千年停滞不前,根在思想垄断! 2024-03-16 [116]
唐世平教授主讲“国际失序:30年危机,2001-2030?” 2024-03-15 [99]
周文星 | 近年来美国政府调整对台政策过程中的智库因素 2024-03-15 [145]
庄小威当选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2024-03-13 [116]
真讽刺!他从26岁到40岁耗费毕生青春做出来的东西,最终得到的是这样的评价! 2024-03-12 [179]
【诺奖作家古尔纳中国行】与莫言对话:从郑和船队到沙滩写诗,遥望“文学的故乡与他乡” 2024-03-12 [164]
吴军:为什么斯宾塞认为这些有用知识排名前三? 2024-03-12 [193]
陈丹青,一个足够敏锐,足够锋利,足够率直,又足够刚正的人 2024-03-12 [11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