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歲高齡的許家屯依舊精神矍鑠,思維敏銳。他在1983年奉派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即中共香港工委書記)之前,曾長期在家鄉江蘇擔任領導職務,從省委書記處書記、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做到省委第一書記。華西村的領頭人吳仁寶,就是他在江蘇期間發現與培養的先進榜樣。
許家屯初識吳仁寶是在「文革」前的1965年,當時許49歲,吳37歲。華西村(當時稱「華西生產大隊」)興辦農田水利,搞出穩產、高產糧田,後來又在1970年代末率先種出「噸糧田」,即兩季水稻外加一季小麥,全年畝產共達1000公斤。許家屯開始留意這位敢想敢幹、業績超群的基層幹部。
此外,在席捲全國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中,許又發現吳仁寶只向他的村民貫徹傳達山西省大寨大隊敢於改造不利的自然條件(當時叫「改天換地」)的艱苦奮鬥精神,而沒有全盤照搬大寨經驗,從而避免了一些過左的做法,許家屯遂對他更為賞識。
之後吳仁寶在本村低調創辦小型工廠作坊,打破單一農業生產格局,增加農民收入,許家屯也給予有力支持。從此,華西村依靠自身農業勞動積累,不要國家一分錢,將鄉鎮企業愈辦愈出色,又用工業積累反過來補貼農業,終於走出了一條農民不進城、鄉村就地城鎮化的新路,打造出富甲神州的奇蹟。
難能可貴的是,吳仁寶對支持過他的「許書記」始終感念在心。雖然許家屯悄然去國,吳仁寶仍千方百計打聽他的下落。2011年3月,退休後的吳仁寶帶著多名家人專程來美探望許家屯。惺惺相惜的兩位老人在奇諾岡竟日長談,相約好好活著,等許家屯回國,再認真總結華西村致富的根本經驗。吳仁寶還說,回來就住我們華西村!
許家屯萬沒想到,小他12歲、一向健康的吳仁寶竟在今年初被診斷出肺癌,3月中旬便到了垂危狀態。彌留之際,許家屯派幼子許建趕往探視,向吳仁寶轉達老人的話:「請你不要走,等我回來!」據說吳仁寶似乎聽進去了。吳逝世後,許家屯又讓兒子送去特別的花圈,長長的綬帶上寫著:「仁寶老友,農民革命家、華西村市模式的創造者,您走好!人民不會忘記您!」
中國經濟周刊報導,吳協恩日前接受訪問時表示,他2003年7月擔任村黨委書記,就開始思考華西戰略轉型發展的問題。華西村具備資金優勢、品牌優勢和無形資產優勢,但產業調整並未選擇高科技產業,而是選擇現代服務業和資本市場,因為吳協恩覺得,華西的無形資產應該是潛力很大的。
報導指出,他認為,華西村的轉型思路,一是由數量向質量轉,二是由體力向腦力轉,三是由傳統向現代轉。
像金融產業,華西村2005年起先後成立兩家投資擔保公司和一家典當公司。2009年10月又成立集團財務公司,先後投資參股五家銀行、兩家證券公司,並參股多家擬上市公司的股權,2011年,華西村一個70多人的金融人才團隊,就創造超過五個億的淨利潤。
報導指出,吳協恩說,他與父親不同的是,他對投資工廠不是特別感興趣。老一輩喜歡「看得見、摸得著」,把力氣花在做實業上。但他喜歡做資本運營,對資本市場、對智力勞動很感興趣。
對於華西村未來的規畫,吳協恩說,主要工作仍然是以「四句話」(旅遊唱好戲、工貿創好利、農建保好底、平安靠內需)為主。比如,「旅遊唱好戲」,先唱「空中戲」,5年內新建15個機場,新增10架飛機,本村建好新市村,實現「上有空航、下有地航」。
至於很多專家和媒體經常問,「華西之路能不能複製?」吳協恩認為,華西村只是貫徹中央精神,完全可以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