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太空總署(NASA)中國籍科學家姜波(Bo Jiang)被聯邦調查局(FBI)逮捕,不少關注此事的華人認為此事可能是「李文和事件」的翻版。
30多年前曾在國家太空總署服務,後來被聯邦調查局調查的胡芷民20日表示,身為華人承受了很多不公平,「當時他們(指FBI與NASA )非常無理,迫不急待把我fire掉。」
胡芷民也曾被調查局問話,雖未有任何對美國不忠的證據,卻仍被太空總署解雇。(李榮/攝影)
胡芷民自台大物理系畢業後,至馬里蘭大學(UMD)攻讀博士,經兩年博士後訓練,進入奇異(GE)公司,研究核能發電。1982年,他轉到太空總署,職稱為「資深工程師─科學家」,但五個月後即被調查局找上,雖未找到任何他對美國不忠的證據,他仍被太空總署解雇。
胡芷民回憶,調查局稱他的一位從事進出口生意的陳姓友人「可能」是中國間諜,並懷疑胡芷民也涉嫌。胡芷民稱他與該友人並不熟識,不清楚詳情,願意接受調查局測謊,卻仍被解雇。
李文和事件發生後,包括聖荷西信使報、ABC新聞等主流媒體都有回顧報導胡芷民的遭遇。「影響太大了,找工作都很困難。」胡芷民說,那時莫名被太空總署解雇,他擔心其他科技公司不敢用他,最後只得隱瞞太空總署的經歷。當時的太太還認為他「交友不慎」,家庭失和。
他說,無論是他的博士論文,還是後來在太空總署的工作,都屬非機密性的研究。調查局卻曾問他是否將博士論文交給該陳姓友人。「我的論文早就在學術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發表過,哪裡是什麼機密?」
對於這次姜波被捕,胡芷民認為華裔在美國仍有可能被歧視,但中國籍的姜波能在太空總署接觸機密研究也是「不可思議」。他說,理論上敏感的機密研究應該都是美國籍才能接觸,而且需經過半年以上的背景查核,就連美國籍的他進太空總署時也無法碰觸機密領域,他不解太空總署這次的審查程序。
寒蟬效應 嚇跑不少外籍人才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中國籍科學家姜波因涉嫌間諜活動,日前被FBI逮捕,在全美華人社區引發軒然大波,不少華人將事件與1999年「李文和案」相提並論。科研專業人士認為,主流社會一波又一波針對華人「反間諜」浪潮,華裔高科技人士產生「寒蟬效應」,更嚇跑不少外籍人才,反而對美國不利。
「姜波事件發生後,到手的工作offer飛了」。要求不具名的華裔物理學界人士透露,位於巴爾的摩某所大學與NASA合作的地球物理研究項目,在姜案發生後,「項目裡的中國人都被監視,全天候明確監控,連上廁所都跟著」。由於是「NASA掛在大學的科研項目,出事後NASA就收回中國人的通行權(access)」,獲研究所聘書、已開始上班的中國籍大氣科學研究人員如今進退兩難,「留在那裡也無法工作,眼看到嘴的鴨子飛了」。
這位華人指出,高科技領域針對中國人的「防賊」心態越來越明顯,對科研領域中國人必將產生「寒蟬效應」,「已有人開始討論從政府項目轉去工業界任職」。
剛從波音(Boeing)公司退休的商用衛星資深華裔女工程師李瓊指出,當年李文和案爆出,對她影響頗深,她向部門提出條件,只做無需安全調查(security clearance)的商業項目,不從事國防軍事相關項目,因為「做好一個項目很難完全滴水不漏」,不做敏感項目正是出於這種自我保護意識。
李瓊注意到,周圍華人同業「幾乎沒有人做保密項目,能不涉及就不涉及,害怕萬一出事,首當其衝,即使做商業項目,也都很小心」。李瓊說,對華裔的偏見「很不公平」,「我們家人都在這裡,做事都很謹慎,誰也不願意出事牽連家人,但老美還是認為,你們有親戚在海外,可利用他們脅迫你洩密」。
在艾爾塞岡度國防工業巨頭雷神(Raytheon)公司擔任工程師近20年的匿名華裔表示,姜、李案嚴重損害華裔科技人員的整體聲譽,無論在敏感尖端領域或非敏感行業,雖然沒有明顯針對華人,但業界時不難感覺「華人被當成知識偷竊者看待」,這種偏見會令美國高科技業流失眾多華裔人才。而如今任職敏感行業的華裔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做到「出了公司大門,絕口不提工作事」。
一位在南加州NASA某機構任職的華裔科研人員,以「人人自危」描述姜案發生以來的心情,機構裡華裔、亞裔研究員眾多,但「大家見面時都刻意迴避談這件事」。
從達特茅斯大學獲得化學博士的北京大學南加州校友會會長劉玉發指出,從錢學森到李文和,在關係美國國家國防利益的尖端領域華裔科技人員,受排斥素有歷史淵源,姜波案若最終被證實又是一起「莫須有」案件,可能將讓更多華裔科技人才意識到參與工作和科研成就都因此受限,從而對尖端國防領域望而卻步。
劉玉發也認為,如果姜波被證實屬冤枉,從而促使美國當局以此為契機,採取措施從根源上處理存在於敏感科技領域對華裔的不信任,或許「壞事也會變好事」。
中國旅美科技協會洛杉磯分會則表示,姜、李案短期內對科研領域華裔必然產生負面影響,但從長期效應和更大範圍看,在敏感軍工行業、國防科研領域一路順風順水的華裔也不在少數。 該協會一位資深會員曾在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國防項目長期任職,深受信任和重用,近期返回中國轉做民用技術,高度自律,同樣也能不觸紅線而又做得風生水起。
華盛頓郵報:美情報官警告 中國隱憂被忽視
美國情報官員透露,以新任國防部長海格和國會前參議員伯倫(David Boren)掛帥的總統情報諮詢委員會,去年在給歐巴馬總統的秘密報告中警告,美國的反間諜部門過分看重軍事行動和無人機攻擊,而沒有足夠重視中國、中東地區和美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其他隱憂。
顧問委員會指出,中央情報局(CIA)、國家安全局和其他反間諜部門的作用,過去十多年遭到扭曲,九一一恐襲後,他們的工作重點首次轉移到反恐計畫和作戰地區。
情報人員承認,阿拉伯之春產生的動盪和中國網路間諜的威脅,導致美國近年來的反間諜任務大增。
伯倫說﹕「我們需要加強對中國的情報戰,並不意味著我們與中國的關係面臨風暴。從長遠看,哪個國家對美國更重要,是阿富汗還是中國?」
伯倫說,九一一後不斷向戰爭地區派遣情報人員,影響了幾代情報人員的培訓,「迄今,他們的情報經驗只限於軍事支援上,與傳統的情報搜集與分析幾乎毫無關係」。
但情報官員強調,反恐在情報戰中只占很小比重,他們指出,美國有數百名分析人員在對中國的經濟等數十個領域進行跟蹤研究。
情報顧問委員會的報告可能代表著情報部門未來在反恐戰中的作用面臨轉折。歐巴馬的前任反恐顧問、現任CIA局長布瑞南2月在國會作證說,他將重新評估CIA的工作重點,CIA執行軍事獵殺行動,是在「履行傳統使命中出現的偏差」
CIA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設立的工作站,規模為CIA史上最大之一,與其他小站一起配有數千名分析和支援人員。但隨著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逐步結束,CIA在兩國的使命減少,伯倫認為,與伊拉克和阿富汗相比,其他重要國家配備的情報力量出現嚴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