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份「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全美最佳醫院排行,洛加大醫院以14項專科榮登全國榜首。其中,泌尿外科和甲狀腺外科領銜的主治醫師胡箕智、葉運昌均為華裔二代,他們均能以華語和病患溝通,也是推動科技醫療的先鋒。
進入21世紀,癌症外科手術不再勞師動眾,透過科技器械輔助,手術僅花半個鐘頭至一小時即告完成,傷口小、流血量少且恢復迅速,有的病患上午開完刀,下午即可回歸工作崗位,昔日純屬天方夜譚,但今日卻在洛加大醫院天天發生。
以洞眼(Keyhole)機械手切除攝護腺癌累積達1800例以上的胡箕智,訪談中數度強調技術和經驗:「器械只是工具,操刀者仍是醫師,手術結果會影響病患恢復程度,經驗累積相當重要。」儘管如此,他仍推崇洞眼手術嘉惠眾人,醫師在病患身體開一個小洞,再把微型攝影機和機械手臂伸入其中割除腫瘤。
「這技術不單加快病患痊癒,對醫師也有莫大幫助。」胡箕智說,美國追求新穎醫療科技之餘,也幫助醫師生涯持續。」他解釋,傳統手術醫師得低頭站在手術台旁,連續工作數小時之久,長期下來對頸、背造成負擔,迫使一些好醫師因健康因素退休。
但是,現在他可坐椅子上,用靠墊托著下巴開刀,不單速度加快,也讓醫師每日可處理的病例增加。此種手術,病患平均僅需住院兩天,輸血量少而內部疤痕(internal scarring )也小,病患約四到五周可回歸正常生活。
科技支援的案例,也出現在甲狀腺外科應用上。今年票選為全美最佳醫師之一的葉運昌受訪當天,已完成五例的副甲狀腺手術、一例甲狀腺手術。他說,今日透過DNA、RNA測試,作細胞內部分析,即可對不同病患規畫適合的治療手段,加上超音波鎖定位置,即可在20分至一小時內,從病患身上開個一吋的洞做手術,完成後病患無需住院即可回家,疤痕也將於數月內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