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克、衬衫、休闲鞋,轻装简从的卢坤平,让人不易联想到他的身份。这位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近来为福建医科大学正筹建的转化医学研究院奔走于中美两国。
“如果没有福建医科大学,就没有今天的我。”卢坤平对母校满怀感恩。1979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普通家庭的他,被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开始了与医学的不解之缘。
从福建医科大学到苏州医学院,从美国杜克大学到美国索尔克研究所,走过17年的求学科研之路,卢坤平从医学学士成为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后。他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一系列新的基因家族,命名为Pin1至Pin3以及PinX1至PinX4。这一系列基因家族在老年性痴呆、肿瘤发生等多种衰老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取得的原创性突破得到学术界公认。
回首这一路,卢坤平称“一切都是那么意想不到”。他说,学医并不是自己最初的兴趣,而是父母出于“当医生就有了铁饭碗”的想法。当时,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才是他的首选。
卢坤平真正对医学感兴趣是在大三,药理学这门课让他真切感受到医学的魅力与意义。从那以后,他钻进了实验和科研的世界。如今,卢坤平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异国他乡,你必须完全靠自己的真才实学,用实验成果赢得评审团的认可。”
2011年,卢坤平入选中国第六批国家“千人计划”,该计划旨在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从而推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学科以及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这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故乡的桥,没有这座桥,我与母校的进一步联系也就无从谈起。”获聘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的卢坤平说,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成果引世瞩目,对海外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政策的推动下,将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成熟人才为中国的创新发展作贡献。
卢坤平在美国定居25年,虽乡音未改,却几乎从未回过家。在此次为期两周的行程中,还是父母来到福州,与他短暂相聚。
“建立转化医学研究院的目的,是想在医学难题上有些突破,尤其针对国内的肝癌、胃癌等癌症高发病进行研究,希望在药物和治疗方法上能够有所攻克。”在卢坤平看来,科研的最终意义在于转化成临床医学的“妙药”,惠及患者,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