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才能不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基础和发展动力。这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科技体制创新的新思路。受这一思路启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称植物所)大胆推出一条新政——取消了二级管理单元系统中心、生态中心、发育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设立10个研究群,并选聘领衔科学家,建立新的科研活动组织实施方式。
植物所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意味深长地说:“这关乎科技创新活力,但是推行起来着实不易。”
有着80多年历史的植物所,作为中国植物基础科学的综合研究机构,在历史上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前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财富,它们是植物所今天和未来发展的基石。但5年、10年、20年后,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什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决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经过各方调研、讨论之后,方精云发现,植物所的科研组织架构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两个二级管理单元并存。名义上是中心管实验室,其实是两张牌子,一套人马”。
研究中心有“权”,重点实验室有项目,要定期接受上级相关管理部门的评估,但常常受制于研究中心。“这种多头领导,会导致相互扯皮、浪费资源、内耗严重等。” 显然,在新形势下,研究中心已经不能适应植物所的科研发展,有时候甚至成为阻碍。
改革需要勇气,但也是发展的动力所在。“花了近1年的时间才完成。反复做工作,中间也有反弹。但其实大家都清楚,不改不行,而且改革是不能拖的。”让方精云欣慰的是,目前来看,效果不错。“现在关系理顺了,机构少了,效率提高了,更有利于发展科研。”
植物所改变的不仅是取消研究中心的建制,还包括建立“一所三制”的科研评估体系。
“老问题”期待新进展
植物所只是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道路上的一员。在全国两会期间,科技体制改革这个老话题热度不减,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关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委员指出,要解决科技体制中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要有方向地进行基础科学超前研究。针对目前的科研评估体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保根表示,在科技评价体系中,发表文章的数量及发表的杂志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应该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更应该建立和推广“同行评价机制”。
他同时指出,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不算少,但其中对基础科研的投入比例小,在科研经费的分配方面存在问题。一些项目多渠道、多部门申请经费,重复申请造成浪费;基层科研人员申请经费困难,靠申请多个项目维持科研,造成精力主要放在申请项目、应对汇报上,不能安心搞科研。
不少委员还建议,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给科技人员松绑并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进一步调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改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待遇。
虽然大家关注的切入角度不同,但核心却指向一个——期待“老问题”的解决有新进展。
“从1985年开始的几轮科技体制改革,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在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主体的制度变革与能力建设、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及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这几个基本问题上。但是在新的要求下,体制改革的内涵及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都需要相应深化。”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