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招供,我对英国国内政治的所知非常有限,此前对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本人的认识,不少还是来自于2011年那部精彩的好莱坞电影《铁娘子》。
不过,在现实面前,电影的力量这次是逊色了。自上周一撒切尔夫人溘然逝世以来,西方媒体针对“铁娘子”的政治遗产发表了大量的评论—— 再也没什么比那些直率的质疑与尖锐争议,更让我看清“铁娘子”投射在英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巨人般的身影,以及“撒切尔主义”对英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
在1979年(正巧也是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上台时,撒切尔夫人接管的是一个处于经济危机,通胀率超过20%的衰弱大国,强大的工会导致国家几乎不可治理。撒切尔夫人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与工业补贴,并在第二任期以后启动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在她的主政下,英国国有电信、煤气、航空、钢铁、水利、电力公司,包括劳斯拉斯、捷豹等企业,都卖给市场。到1990年她下台时,逾40家英国国企被私有化,她摧毁了工会的力量,任由英国工业萎缩,支持金融业发展,于是到本世纪初,金融业占英国经济的产值,达到了9.4%。在她与美国总统里根的主导下,新自由主义经济也在全球范围里发展到了高峰。
然而,她对效率、节俭与优胜劣汰的执着,对弱者同情的不足,也使英国的社会分化与贫富悬殊急速恶化,社会怨恨高涨,贫困儿童人数增长了超过一倍,时至今日英国都没能从1980年代形成的社会不平等中走出来。她放松金融监管,也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埋下祸根。
功过对比强烈的人生,使她成了英国历史上争议最大政治人物之一,支持者视她为拯救了英国经济的功臣,著名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上周则断然宣示:世界现在需要更多“撒切尔主义”,而不是更少。与此同时,刚过去的周六,共3000英国人聚集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庆祝”撒切尔夫人去世,他们还将1939年音乐片《绿野仙踪》中描述邪恶女巫死亡的歌曲,当成欢庆主题曲。人们说,她的政策分裂了英国社会;在她撒手尘寰后,这些裂痕还将继续发酵。
然而,也正是这些毫不留情的英国式评论与讽刺中,“铁娘子”的影响力反而被凸显。通过这些两极化的评论,人类在“公平与效率”这恒久命题中的无奈,也展示得更为清晰。
我不由得想起我们东方的退休与逝世领袖,以及东方社会对伟人或者原领导盖棺论定的方法。
一个最普遍的模式,是为逝者讳,拣好的说,宁歌功颂德,也要回避让人“不舒服”或不自在的评价。这大约与东方人温良敦厚的美德有关,也反映出华人讨厌公开分歧、或者说不能处理分歧的尴尬。这多少有点和稀泥的做法,经常使我们错失了深入思辨原则性问题的机会。
另一种,则是由现执政者进行评价,让社会接受。中共的元老百年后,官方在发布消息时,也会附上像古代帝王将相谥号般的称号,如毛泽东与邓小平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毛泽东还是“战略家和理论家,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邓小平不是理论家,却是“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这些评价一经确定,主流媒体就不会再出现不同声音。
我想到撒切尔夫人,她最具政治家风范的一点,在于她是为了实践个人的信念,才采取了她选择的路线政策,而不是为了讨人喜欢,也不在乎是否博得掌声。这类领袖无惧于走上争议性道路,并以此为人类历史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诚实的评议,包括肯定、质疑与反思,才是悼念这类领导人的完整方式。问题是,这种态度有没有可能也成为东方人的方式?
有朝一日,当新加坡也面对与撒切尔夫人同等地位的领导人故去时,我们又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与表现呢?新加坡在多大程度上仍是传统社会,又有多少能力处理争议,到时将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