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黄锫坚: Snapchat & Wickr... - 反其道而行的技术创新
2013/4/19 2:55:28 | 浏览:1792 | 评论:0

Google Reader的关闭预告,引发了众多忠实用户的吐槽。商业模式、产品生命周期等方面的讨论为它的告别提供了理由。不过,对普通用户来说,一个每日相见的东西就这么消失了,总不免有些伤感。王菲的一首歌蓦地从我脑中蹦出:“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在变幻的科技界,又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呢?想想你曾使用过的邮箱、BBS、个人主页、博客空间,有多少已经烟消云散?在数字化的坟地里,也许未来还会树立一长串墓碑:微博、云端存储、云端笔记……

当然,从技术的角度看,所有这些服务的数据并没有消失。一个厚道的互联网公司,会在关闭某一产品之前,向用户提供导出的机会。你可以把邮件、个人主页、博客、微博都导出来存到自己的硬盘上,你甚至可以把博客、照片都打印出来存档,这就更加万无一失了。

和物理世界相比,数字信息的时间特性,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它关系到我们的记忆、隐私以及对生活意义的再思考。

和物理世界不同,数字产品有一个本质特性──完美复制。如果你誊抄一本日记,或者打印一张照片。作为物质的纸张、照片,多少总会有点差异,或者墨水有深浅,或者装订有毛边。但数字世界的文字、照片(你电脑里的日记、手机里的图片),复制起来可是一模一样,副本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异。当然,完美复制的另一个意思是,没有什么原作和真迹可言,一切都是衍生品,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称之为“拟像”(Simulacrum)。

也正是因为完美复制这个特性,数字物品的寿命可说是万寿无疆。当你向朋友发送一封email,传送一张数码照片时,其实就是在对方的设备里复制一个新的拷贝。随着存储设备的普及、互联网的蔓延,信息也变得更加泛滥和廉价了。科技大师凯文•凯利的话更形象:“互联网是一台复印机。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将我们为之提供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为了复制品。将我们所赋予它的一切源源不断地复制到世界各地。这些复制品不仅便宜,而且免费。”《全球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杂志的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有句名言──信息想要自由(免费)(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他说的或许也是这个道理。

且慢,这是一种有些误导性的修辞。技术并未失控。近几年来,我们也发现了一股反向的力量,在遏制信息的泛滥和意义的贬值。信息,也可以有寿命,其传播也可以变得非常缓慢。

Snapchat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该应用已是美国青少年的新宠,在iPhone应用商店的照片和视频类排名,甚至达到第二,仅次于Youtube,比Instagram还高。Snapchat网站称,每天发送的信息量已超过5000万条。

这款应用的神奇之处在于──阅后即焚。你用它向朋友发送文字、照片和视频时,可以设置不超过十秒的显示时间。对方看到信息,几秒钟后所有内容就消失了。换句话说,信息有了寿命和生命周期,你可以掌控。人们打开Snapchat就像打开礼物一样,根本不知道会收到些什么。而信息很快就会消失,用起来也没什么压力。

开发这一应用的是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和墨菲(Bobby Murphy),其初衷就是为了满足年轻人的特殊需求──暧昧表达又不留痕迹。“自拍毁前程”的故事,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发生。Snapchat刚好弥补了空缺:爱秀,但传播时间和范围得由我控制。

Snapchat是年轻人的最爱,而Wickr则是为大人们定做的,一帮旧金山的数据安全专家是其发明人。通过这个应用,你可以向特定的朋友发送信息,比如短信、照片、视频、音频和PDF文件,信息的具体时限由用户自己设定。Wickr的联合创始人赛尔(Nico Sell)表示:“Snapchat的早期用户是美国青少年,而Wickr的早期用户则是记者、医生、律师、银行家、警察、公务员、隐私维权人士、安全专家以及技术精英。”

从技术上说,Snapchat或许是在软件内增加了一个自动删除的机制。而Wickr的原理,则是对信息(文字、图片、PDF)进行加密,其创始人赛尔在一篇访谈中透露了他们的野心,“这相当于把隐私民主化,给大众赋予的加密能力可以达到国家安全局的级别。”

在用户的感知中,信息的寿命、传播范围变得可控了。而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其实并不新鲜。音乐界和出版业推行的DRM(数字版权保护),有类似的机制。当亚马逊远程删除用户已购电子书,或者开始提供电子书的借阅功能时,其实都在使用类似的技术。一句话,信息(文件)是可以轻易复制和传播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密,让它的传递变得缓慢和可控。

美国艺术家、计算机科学家拉尼尔(Jaron Lanier)在《你不是一个玩意儿》一书中也对技术的固化表示担忧。他甚至提出过一种“音乐软件狗”(Songle)的设想,即一种内置DRM的USB插件,你需要把它插到电脑里,才可以播放购买的音乐。这样一来,音乐可以因为稀有而变成收藏品。

MIT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葛洛庞帝曾经用比特和原子来区分数字和物理世界。博客、微博等技术创新,让比特发挥了最大的潜能,短时间就能把地震、灾难等消息传遍全世界。但比特的泛滥也引发了其他问题,比如盗版、隐私泄露和注意力匮乏。Google经济学家瓦里安(Hal Varian)在2010年曾说:“网民浏览网络新闻的平均时间是每天70秒,而阅读一份报纸的平均时间,则大约是每天25分钟。”

或者说,比特的性能已经超出了人类能力的极限,我们开始对物理世界产生乡愁。如果说苹果的拟物化设计理念代表了UI(用户界面)方面的一种回归,那么Snapchat和Wickr等类似产品的出现,则代表了技术设计的一种理念回归。比如极简主义设计,就是对抗信息泛滥的一剂良药。阿门特(Marco Arment)的The Magazine、韩寒的“一个”、四叶草的iDaily以及另一个小众应用“阅FM”,都是这方面的例证。

轻盈而迅速的比特,也可以变得缓慢而沉重。为了一个更加丰富的技术生态,也为了那些值得保留的人性,我们需要更多向物理世界回归的技术设计。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01]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98]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84]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79]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54]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30]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34]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27]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74]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6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