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
徐德清:最大的问题是国企央企垄断整个市场,使得民营企业和个人逐渐失去了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比如目前大家谈得很多的“国进民退”问题,实际上政府掌握了绝对多的资源,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监督者,优势的、利润高的行业几乎都被央企、国企垄断。海归创业者想做一些正规、创新的东西,但是留下来的空间却非常狭小。我们只好做高难度、高科技、高投资的行业。
其次,中国的经济实际上还是处在计划经济的流程模式,很多人因循守旧,怕担风险,而创业是需要面临很多风险和严峻考验的。
再次,国内对海归人才回国创业设立了太多障碍和很高的门槛,没有真正解除海归人才回国创业的后顾之忧。
目前我身边很多优秀的留学归国人才处于无业游民状态。当初他们抱着满腔热情回国创业,卖掉国外的房产,带着资金回来,但是由于资源、人际关系等因素,以及垄断带来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人做得并不顺利。他们注册公司的资金很快用完了,其中不乏黯然离去的背影。海归创业虽然得到政府重视,但是商业环境仍较恶劣。
再谈谈在中国的工作签证。这些持有中国签证的海归很多没有医疗保险。在签证有效期内他们是所需人才,一旦过了有效期,如果不能审核为人才,就得不到工作签证,必须离开。现有政策令人感到非常功利。当然,这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现象,但在这样的状态下做事是非常累的。
第四,融资难。在创业初期寻找资本对很多中国创业者来说仍然是难题。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融资渠道。调查显示,64.4%的人认为缺少启动资金阻碍了他们创业。
第五,人才瓶颈。人才分布不均,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匮乏是影响海归创业公司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六,信息不畅。政府政策、创业信息不能有效地告知创业者。创业者缺少寻找社会资源或人脉的有效途径。
第七,诚信建设有待提高。
《中国科学报》:如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鼓励创业、创新?
徐德清:目前中国的大环境存在很多功利的成分,很多人只顾短期利益,注重关系和背景,甚至奉行潜规则,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这些对创新创业都是很大的障碍。
创新创业从无到有,要经过不断的量化,从量变到质变。但是现在如果你做的事短期内见不到成效,就会被指为“忽悠”。这样的环境很难产生乔布斯。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主流,道家文化的“消极无为”,儒家文化的“安贫乐道”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中,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成为文化上的主要障碍之一。
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形成了鼓励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近几年随着留学归国人员增多,创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的热度。但与中国几千年的守业风气相比还是太微弱。
《中国科学报》: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徐德清: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社会要尊重创业者。中国人不缺创新精神,缺的是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社会要对创新、创业的萌芽阶段实施保护,鼓励和扶持其发展。政府的相关政策应向创业者倾斜,减少收费环节,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不用各种规定加以束缚,对创新企业资本进入门槛不宜设置过高。实施一些有利于调动企业家创业积极性的政策。
第二,拓宽创业资本来源,鼓励民间风险投资。我国的创业文化中缺少冒险精神的重要原因在于风险投资太少。我国的风险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今后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第三,高校推动创业文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是高科技行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地,高校应该把创业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引导促进全社会创业文化发展。
美国硅谷是创业者的天堂,很多人都希望能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里,一切凭能力和才干说话,硅谷宽松的创业环境鼓励人们大胆创新并且能够容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