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日,台湾所有日报的头条新闻是菲律宾海监船枪杀台湾渔民洪石成事件;然而,就在各家印报机器尚未启动前,五十余艘台湾渔船已守候在钓鱼台周边海域外围,正等待着午夜零时《台日渔业协定》生效的第一时间到来,一同起锚进入前此被日本视为禁区的钓岛渔场作业。
时序已经进入渔季。如果不是《台日渔业协定》生效,钓岛周边不免爆发渔作纠纷;如今好不容易东海的难题解决了,南海周边却又发生流血事件。迹象显示,东海与南海的渔作纠纷已经连成一气,台湾与大陆也已经绑在一起;对于台海两岸来说,南海问题不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比照「钓岛模式」发展下去。
就日本的利益言,去年夏天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是败家子。他募款购买钓鱼台的动作,迫生了野田佳彦内阁的「国有化」,因而引致中国大陆的飞机船舰以「巡弋中国钓岛领海领空」为常态,日本的「实效管理」遂告破功。因此,日本立即感知,倘若不果断开放台湾渔船进入其所谓的「专属经济海域」,未来一旦形成中国大陆船舰护卫台湾渔船的态势,局面将难以收拾。于是,台北方面把握了借力使力的良机,《台日渔业协定》遂应运而生。
如今,菲律宾公然开枪杀人,俨然又将两岸连在一起。其实,北京与菲律宾之间的南海冲突,较诸台菲渔业纠纷严重百倍;两方几度出现飞机舰艇对峙或交火的场面,甚至在二○○三的「海战」中,中方曾击沉菲舰六艘,菲亦重创中舰五艘。因此,北京官媒《环球时报》在第一时间,即将菲律宾杀人事件延伸解释为「(菲)把憋的气撒到台湾头上」,「通过扫射台湾渔船显示其意志和决心,强化针对中国大陆的谈判地位」;因而该报建议,中方应采「单独行动」,声援台湾。
其实,这些针对「广大兴二十八号事件」的反应,皆是北京「不得不」采取的动作。因为,根据中国大陆的「主权观点」,北京「必须」视菲律宾对台湾渔船的暴行,等同对于北京的开衅。第一,将台湾渔船血案一并计入,可以增加北京对菲律宾在南海算账的筹码。第二,声援台湾渔船,引发台湾人民的好感,并对北京的介入与声援逐渐产生一种「认命感」。第三,拉大北京与菲律宾在南海的冲突场域,使菲国面对更多的变数。
菲律宾杀了人,把北京引入这场纠纷;美国若不愿见北京与台北在台菲冲突中「联手」,即可能促使台菲达成渔业协议。于是,台菲渔业纠纷,就有了循「钓岛模式」发展的可能性。势若趋此,菲方不无可能为缩减冲突的变数与场域,并切断两岸联手,与台湾达成特定条件的渔业谈判。
有人指《台日渔业协定》是台湾未坚守主权原则而破坏了「两岸联手护主权」的默契;在台湾有人以此猛批马政府,在大陆甚至有网民指马英九为「汉奸」。但是,这却显然不是北京当局的观点与境界;在《台日渔业协定》签定时,国台办的评论是:「维护两岸渔民在这一传统渔场的渔业权益,是两岸双方的责任所在。」
什么叫做「主权」?至今日本虽将钓岛「国有化」,也不敢「派公务员驻岛」;北京三不五时出动飞机船舰巡弋钓岛,亦未夺下钓鱼台;台湾也宣称钓鱼台是「固有领土」,却眼睁睁看着北京与日本的船舰在自己的「领海」上尬来尬去。如此,难道要台湾渔民等到台、陆、日的一方夺下了钓鱼台,才能再论钓岛海域的渔权?这是何等岂有此理的论调?如今,在三方主权争议未定之际,两岸但凡能「共同维护渔民权益」,即是两岸共同实现了最大的人道与民生成就,中华民国政府只要持守一个「主权在我」的主张即不失分寸。
关于这一点,北京《环球时报》的几篇评论值得重视。该报反覆主张:「大陆不应急于追求两岸在维护主权问题上的合作,这样可能会事与愿违。」由此可知,台湾与大陆虽在「主权」上仍有争议,但无碍两岸各自及共同对日菲主张「主权」;此时此际,两岸首要共同珍惜的是民生与民心,相对于此,「主权」在两岸之间毕竟仍是一个「先易后难」的议题。
最后可附一笔:从钓岛及南海情势看两岸主权立场,更有理由朝向「两岸主权相互含蕴并共同合成的一个大屋顶中国」迈进。
伟达:恶化的西太平洋区域安全
针对去年9月日本强行“国有化”钓鱼岛,中国被迫以牙还牙,反倒在钓鱼岛海域开拓出150多年来所未有的赢回主动的局面。
最近,中国针对日本右翼政客在霸占中国钓鱼岛,及为战争历史问题翻案的不知改悔,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和二战后的国际法规定为准则,正式重新提出琉球(即日本所称冲绳)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意在从根本上反击日本的侵略文化,并在法理上奠定中国的道义上风。中国此举应该是有效打到了日本的七寸要害,为解决钓鱼岛主权争端注入了新的主动和契机。
笔者在新著《风起云涌太平洋》一书中指出,21世纪的亚太地区格局基本可分成两个层面,首先是中国美国在大国文明层面上的全方位互动竞争;而后又有具体的区域国家利益洗牌和变化动荡;而且这两个层面也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欲有效驾驭21世纪的亚太这艘航船,就必须拥有远大的目标战略,同时具备有效有力的实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