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总理李克强于5月19日首度出外访问。先于19日至21日访问印度,22日至23日访问巴基斯坦,再去瑞士与德国。6月,印度总理曼莫汉星将到中国回访。巴基斯坦新选出但尚未组阁的总理沙里夫也必将在第一时间访问中国无疑。
中国官方把李克强首访南亚与习近平首访俄国相提并论,称其为“又一次重要外交行动”。许多印度朋友认为李克强选择印度为第一出访国具有特殊意义,不久前印度外交部长胡尔希德在北京拜会中国总理后对印度记者说:“他(李克强)对这点很明确,他有意把印度摆到这一位置”,“访问印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好的信号”。
胡尔希德称赞李克强“聪明、踏实,敏捷采纳新的想法”,他说李克强关注的是中印两国的“共同命运与责任”以及两国合作可能释出的巨大“潜力”,李克强还在谈话中说出两国是“天然伙伴”(natural partners)。根据香港报章报道,5月9日,中国新任外交部长王毅在与胡尔希德会谈时,也把中印关系形容为“天然的战略伙伴”。
5月15日,李克强在中南海接见了100人的印度青年代表团,回忆起自己27年前带领过一个中国青年代表团访印,深有感情,使得他选择印度为出国第一站。李克强将在印度参观新德里与孟买,与印度总统、总理会谈,出席中印商务合作峰会,就中印关系发表演讲,并参加两国经贸合作协议签署仪式。
李克强访问印度是早就决定的事情。一个月前,印度外交部要求首都各智囊机构献计献策。4月17日和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印度社会科学理事会联合在北京主办“中印合作:新机遇与新理念”研讨会,以孙士海为首的中国“印度通”与专程到会的印度学者谈得甚为融洽。不料,在中印边界西段突然发生“帐篷对峙”事件,导致印度城市抗议群众焚烧中国国旗,李克强访印之行差一点取消。果真如此,北京社科院内的中印感情融洽也将付之一炬。
今年是泰戈尔《吉檀伽利》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0周年。诗中写道:“看那行路人,先得敲遍陌生家门然后回到自己屋里。人们每每先到外界游历再返回内心最深圣殿。”这似乎是在描写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先拜访亚当斯密,再拜访华盛顿与林肯,再拜访马克思与列宁,现在终于回到“中国精神”,循着“中国道路”去追求“中国梦”。
中国驻印度大使魏苇最近在《人民日报》撰文,也引了泰戈尔的这几段诗句。魏苇说,今年1月他从新加坡调到新德里当驻印大使时,就受到泰戈尔诗句“不断思索着如何拉近两国25亿人民之间的心灵距离”的鼓舞。魏苇大使说,中国将努力在中印两国友好上释放“正能量”,寻求两国“增进互信有效办法”。此外,中国一位国际问题专家5月9日也在《人民日报》“望海楼”专栏撰文指出,“中印关系新模式”的一大经验就是“将边界等重大问题与中印整体关系剥离”,可我认为绕过边界纠纷是无法找到中印“增进互信有效办法”的。
在李克强到达印度之前,印度舆论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最重要的有《印度时报》的两篇社论,以及《印度快报》和《印度教徒报》两篇文章。对中国特别友好的《印度教徒报》刊载退休外交官卡勒汗(Chinmaya Gharekhan)的文章,回忆已故总理甘地夫人昔日对他说,印巴总有一天会友好,中印则不然,因为中国是“扩张主义强国”。
印度舆论意见纷纭
《印度快报》刊载了中国与新加坡读者熟悉的拉贾·摩亨(Raja Mohan)的专栏文章。在文章中,他写道:“(印度)对李克强访问德里与孟买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将会被中国总理在巴基斯坦的节目所冲淡”,因为中巴将签订有关瓜达尔港及俾路支海岸的协议。他又说,中国一方面反对印美核协议,另一方面又协助巴基斯坦发展核能使印巴两国实力平衡。他建议印度总理向李克强指出,中国这样的核战略为印度所不能容忍。
《印度时报》5月14日社论敦促政府趁李克强访印及早提出具体方案来解决边界纠纷,要印方在西段让步换取中方对东段印度阿鲁纳恰尔邦的承认。社论说,目前中印两国在2012年双边贸易已经达到664亿美元,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共同争取到2015年发展到1000亿元;印度也是大国,在国际上左右逢源,这样就使印度和中国协商边界时有回旋余地。
该报5月17日社论题为“利用李克强访印筑建适合21世纪的印中关系”。社论认为习、李两位中国新领导人都是1962年中印战争后才参加政治活动的,不会背负历史包袱。社论敦促印度政府针对中国绕开边界纠纷的建议,而主动提出永久性的边界解决方案,使两国关系一劳永逸。这篇社论引起网民激烈争执,有人报以掌声,有人恶言痛骂。
之后,在续程访问巴基斯坦时,李克强将与巴国领袖们会谈,接触各界友好,就中巴关系发表演讲,并参加尚未宣布的重要协定的签署。“不论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中巴关系都不会受到影响”,这是中国舆论对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的描述。
中巴没有边界纠纷,只有“全天候”伙伴关系,对增进新疆的社会稳定贡献很大,如果中印也能建立这种“全天候”伙伴关系,对西藏社会的稳定将是一本万利。我认为,拉贾·摩亨文章反映的问题很关键,如果中印关系能够从名义上的“天然伙伴”转化为实际上的“全天候盟友”(这和中巴关系不会冲突),那就正像《印度时报》社论所说的一劳永逸了。
李克强此次访问,是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的一个重要契机。这就要求中国新领导人“敏捷采纳新的想法”,当机立断,在奔向“中国梦”目标的前进道路上,跨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