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该不该再出台“4万亿投资”政策的问题,立足点决不能放在投资政策本身,而应当从更深层次分析原因,寻找问题。其中,投资能否向实体经济倾斜,或继续成为地方政府做政绩的工具,是最关键的。
面对经济弱复苏格局,特别是5月份汇丰采购经理指数(PMI)创八个月来新低,有关中国政府会不会再次出台“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这样的经济刺激政策,也成了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话题。
对此,中国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要再指望会有新一轮的经济刺激计划,企业要做的是抓紧时机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文章,明确认为中国不会再推新版“4万亿投资”政策。
从热衷于政策刺激、投资拉动到忌讳经济刺激计划、政府投资拉动,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工作思路和管理思维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确实让人感到突然和惊讶。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管理层出现这样的转变的呢?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否真的到了没有潜力可挖、没有影响力可产生的地步了呢?
显然,问题不是出在投资上,而是出在对投资功能的认识和作用的发挥上。因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功能和作用,本身并没有失去,只不过是政府在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功能和作用时,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出了不该出的问题。其中,不遵循客观规律,不尊重客观事实,不注意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的合理搭配,不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有机结合起来,而一味地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从而使投资的功能和作用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反,还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以上一轮“4万亿投资”为例,理想的结果应当是货币增长与投资、消费增长同步,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同步,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民间投资同步。可是,实际结果却是,货币增长如脱缰野马,政府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如离箭之弦,而消费、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生产性投资却像蝼蚁和蜗牛,特别是民间投资,几乎成了冬天的蛇,都在冬眠。
如果仅仅是冬眠,到也算了。问题是,春天来了,甚至夏天都来了,民间投资仍在昏睡不醒。即便醒了,也将眼睛死盯房地产开发、地下金融等虚拟经济不放。
原因就在于,民间投资和实体经济已进入完全的恶性循环。前者因为后者的严重不振,对投资后者信心严重不足。后者则因为前者始终在等待观望,造成后者很难有起色。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投资对经济拉动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的。即便到了21世纪,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仍然十分明显。不然,2003年国家也不会出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政策。
问题出就出在,2003年对房地产市场的放开,犹如同时发生的非典,不仅迅速传播到了整个经济肌体,而且留下了难以恢复的病根。因为,房地产市场给政府和开发商提供的暴利,不仅让增量社会资源的配置出现了严重不合理现象,而且让存量社会资源出现了倒流现象。大量的社会资源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则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更重要的,实体经济被掏空,投资者的信心也受到了严重打击,没有几名投资者再愿意将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将精力放到实体经济。
“4万亿投资”的决策错在哪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已经迈出坚实步伐的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工作,也因为实体经济被掏空,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现象,以至于广东等地不得不进行再一次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而李克强总理则更加直截了当地指出,改革才是中国的最大红利。
不管承认与否,历史都会对上一轮的“4万亿投资”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笔者的观点是,“4万亿投资”的决策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决策者低估了金融危机的危害,开错了“4万亿投资”的药方,高估了地方政府对“4万亿”投资的认识。
更直接地说,就是“4万亿投资”投错了地方、投错了重点。如果“4万亿投资”能像过去那样主要投向实体经济,并利用政府投资的引导功能,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巩本强体,实体经济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的格局,就不可能还在低位徘徊。就算货币超发会引发通货膨胀、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矛盾,凭借实体经济的强大就业和收入增长功能,也能有效应对货币超发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因为,过去我国的物价上涨率曾经高达20%以上,但是,由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居民就业、职工收入增长等有保障,就没有出现过大的社会震荡。
而这些年,虽然通货膨胀率并不是很高,最高也就达到5%左右,社会的承受能力却十分脆弱了。原因就在于,实体经济被边缘化了,实体经济不再能够为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所以,面对该不该再出台“4万亿投资”政策的问题,立足点决不能放在投资政策本身,而应当从更深层次分析原因,寻找问题。其中,投资能否向实体经济倾斜,或继续成为地方政府做政绩的工具,是最关键的。
如果投资能够向实体经济倾斜,并有效遏制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城市建设冲动、“土地财政”冲动。那么,再出台一些投资刺激政策,也未尝不可。
中国缺的不是投资,而是生产性投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功能与作用并没有弱化,弱化的是生产性投资和企业投资、民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