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孙骁骥:中国80后为何越来越“下流”?
作者:孙骁骥 | 2013/6/4 14:59:43 | 浏览:1796 | 评论:0

  在日趋“下流化”的社会结构底部,谁将“迎接”堕落了的中产阶级青年呢?

  笔者身边的不少朋友没满三十岁就成天怀旧了,看《老男孩》、《致青春》等哭得稀里哗啦,还有好多人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混吃等死”,丝毫看不到年轻人的朝气。某种程度上,笔者感觉80后这一代人已经未老先衰。

  当然,作为80后的一员,笔者也能完全理解这种“未老先衰”的情绪,当80后从大学毕业,怀抱理想迎面撞上了社会,但在打拼了几年之后,才发现想要在这个畸形的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不仅如此,甚至连过一种“小富即安”生活的目标几乎都成了镜花水月。也就是说,这辈子连成为一个平庸的中产阶层都那么难,遑论理想。你说80后们除了怀旧还能做什么?

  80后这群人,年纪大的已经三十多岁,最小的也有二十好几,不少都以有房有车的中产阶层为毕生奋斗目标。电视、报章、网络时时刻刻都在灌输给走上职场的年轻人“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但那些想跻身成为“布尔乔亚”的年轻人,几年之后却都突然变老了。

  变老的原因是因为在社会压力之下,如今的年轻人已愈加“下流”。此处我借用了学者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一书中的说法,所谓的“下流”,依照三浦展给出的定义乃是指“下流社会将取代中产阶级”的情况。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壮大和日式资本主义的崛起,“全民中产”成为日本民众心中数十年的“情结”。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民众对社会“中间”层的认同,竟然高达九成以上。

  但由于来自经济上的压力,加之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的不断增大,占日本一亿人口左右的中产阶层,在随日本经济起飞而经历“崛起”之后,近一二十年却开始向低收入、低工作热情和消费意愿的“下流”阶层分化,人们不再以“中产”自居。三浦展描述邻国日本的景象,也被不少人视作中国中产阶级如今面临的现实。

  作家梁晓声90年代赴日本访问时,就曾注意到日本人大部分从来不把自己形容为“中产”。原因很简单,中产一词当中,“中”字代表收入的中等水平,而“产”字则主要代表个人不动产或存款。实现前者并不十分困难,但若要拥有自己的“产业”,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在日本,一位大学里的教授月薪不过四五十万日元,而即使在中小城市买下一处住宅,也需要至少六七千万日元,相当于一位教授十几年的收入。因此,日本四十岁以下的夫妇,拥有房产者其实也极为有限。“中产”的认同感,也就无从说起了。

  按照三浦展的统计,1975年日本的社会各阶层在阶级归属感上无甚差别,但到了1995年则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大约占全体人群中10%的超高收入人群认为自己属于上层阶级,自认为中产阶级的人增加到57%左右。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日本,“全民中产”不仅是阶级认同感,也是生活的现实。但到了“泡沫经济”破灭之后,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人在不断减少,下层阶级的认同感在不断增加。

  对于中国的新“中产”而言,所谓的产业,也不过是改革开放后近一二十年才有的事。但近些年不断飙升的房价加上车贷、子女教育费用以及日常开销的压力逐年加重,让这个刚刚做上了“中产”梦的中等收入阶层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阶层”。

  中国前些年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给了人们不切实际的生活幻想,而当经济泡沫破灭,沙滩上尽是裸泳者的时候,触目惊心的现实会击碎任何人的“布尔乔亚”迷梦。

  如此,人们自然也不会产生出多少中产阶级的认同感。这是很可悲的一个事实,中国的“中产”们既无法享有上层社会的巨大财富,但内心却又对有闲阶级的生活心向往之,他们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更多地承受着通货膨胀、社会保障缺失、高生活成本等等压力。种种压力汇聚为一股强有力的水流,将中产阶级们从社会阶梯的中间部分向下冲刷。

  一位北京三十来岁的公司经理曾对统计调查人员说,他并不认同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说法,因为“我给自己买一个80块钱以上的东西都要考虑一下。在有的小区停车,超过半个小时就要交5块钱的停车费,那我就会在半小时内把事情办完。我觉得交5块钱划不来。我的衣着没有任何名牌。我穿的都是工作服。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我的理解,中产阶级应该个人资产200万以上,500万以下。他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愿意干他也可以很舒服,像我们现在还是在为生计奔波。”

  这就叫“伪中产”,披着中产和白领的一身皮,却整天操着屌丝卖白菜的心。

  在日趋“下流化”的社会结构底部,谁将“迎接”堕落了的中产阶级青年呢?答案是社会的底层——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阶级。今天的中国社会,很类似于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日本,笔者指的相似性主要还不在经济上,更多是指的集体的心理结构上。

  三浦展描述日本的“下流”青年的普遍想法时写道,“与其考虑将来的事情,不如快快乐乐过现在的生活”,因为“即使努力学习,然后进入好学校或好公司,将来生活也不会有多大差异。”这难道不也是今天我们眼前的现实吗?没有未来,没有理想,没有出路,剩下的只有怀旧——毫无意义的怀旧。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民企把生意做大了,国企把官儿当大了 2025-03-27 [136]
金雁|从“海燕”到“家鸭”,红色文豪高尔基是如何堕落的? 2025-03-27 [141]
为什么乌合之众更容易选择左派?——从大众心理与左派政治的共生关系 2025-03-27 [126]
华为抓腐败、复旦砍文科,两件事都指向同一个危机 2025-03-22 [236]
看了一个美国博主对进口中国机械和美国机械的对比 2025-03-17 [356]
韩剧真的懂我想看什么 2025-03-10 [522]
野村陆挺详解房地产:出清是关键!以保交房为主的市场出清方式是最合理的 2025-03-10 [514]
4000名少年被送进“戒网瘾”班,结局出人意料…… 2025-03-10 [535]
六部回忆“特殊时代”的书:是时代的伤痛,更是个人的悲剧 2025-03-07 [652]
赵晓:谁误导了中国?——中国知识界百年反思与警省 2025-03-07 [64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