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国内地的社会环保运动愈来愈多。在中国繁华的厦门、大连、宁波和昆明相继爆发对环境污染的抗议示威。然而,当这些运动平息后,又将发生什么呢?开发商的计划会就此罢手吗?可能不会。他们可能会选择内地的贫困省份重新开张,因为那里的老百姓消息不灵通,更重要的是,那里的官员亟需财政收入。 美国科学院在6月10日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的污染正由富裕省份“外包”给中西部的穷省。研究人员发现,繁华大城市所享受的钢铁、水泥、能量和其它商品都是出产于不发达的省份。最富有的北京、上海、天津和沿海省份如广东和浙江,把制造消耗品所产生的污染的50%转移到了内陆省份和中国腹地。除了污染“外包”,中国内地还在上演由东至西的“污染大迁徙”:东部地区的污染产业大量向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CCGEI2012)的统计显示,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工业烟尘排放已居于全国第一,工业污水排放排在全国第五,出现许多“癌症村”;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全国最差,是全国生态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全国4个主要污染指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新疆的污染指标还在上升。 中西部全面承接东部产业,虽然能在短期为当地政府赢得大把钞票,但对中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言,无疑是一场大灾难。 首先,中西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稍加扰动就可能发生剧烈影响,而且不可逆转,比如已经出现的局部荒漠化、水源地污染问题等。加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相对弱,人才、技术优势不强,具有更高的环境风险。 其次,中西部生态系统对下游的国民经济及居民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以长江上游的重庆为例,重庆涪陵区数十平方公里都是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到长江和乌江。重庆在长江上游,下游很多城市都以长江为取水口,直接涉及中下游几亿人口的饮水问题,生态后果难以预料。 总之,东部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把它复制到生态更加脆弱的中西部地区则更是难以为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