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媒看空中国经济的言论甚嚣尘上,有说中国的楼市崩盘,将使中国的经济丧失5到10年的增长;有说中国地方债导致的银行坏账,将引发中国版的次贷危机。近期中国银行间的隔夜拆息率一度飙到30%,而次贷危机时,美国银行间的隔夜拆息率是6%。换言之,中国银行间的隔夜拆息率是雷曼兄弟破产时的6倍,难怪外媒大唱做空中资银行股。
但中国有其特殊的国情,外国人不完全了解。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大连做了一次关于中国经济前景展望的演讲后,所有听众疑虑顿消。中国经济有问题,但远没有外媒说的那样恐怖。中国经济的风险仍然在可控范围之内。
中国的债务危机不同于欧美。中国的政府债都用来建“铁公机”(铁路公路和机场),变成了资产。如果欠债过多,不建就是了,不像西方国家的政府债是因为福利政策的缺口,想改不容易。减少政府投资,对于中国以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适时转型,倒提供了一个动力。
中国如果房价下跌,不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不符合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也不符合已经在高价买房人的利益。一旦房价巨幅下跌,将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所以房地产的泡沫应该不是刺破它,而是放放气,让其缩小些,剩余的泡沫逐渐用经济增长来消化它。因为利益一致,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将使房价不会大幅回落。
银行隔夜拆息率的飙升反映了银行流动性的短缺。但这是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误判所导致。银行流动性的短缺额,只需国家财政盈余的零头就能解决。国家之所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是要解决银行资金的结构性配置问题,同时抑制过剩的产能。
抑制过剩的产能,在做法上和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有异曲同工之妙。朱镕基懂经济,边学边用,在很短的时间里使中国经济软着陆。但他毕竟不是经济学出身,所采取的手段有些生硬,带着强烈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靠硬性指标来抑制产能。而现任总理李克强用的紧缩流动性控制的手段,则更显一个经济学博士行家的本领。
可以预见,在控制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间内趋紧。银行渡过短暂的流动性短缺后,将对之前的误判进行纠正,以逐渐适应较紧的货币政策。在趋紧的货币政策下,增长将放缓,为经济的泡沫放气。无疑中国经济将经历阵痛,但这会夯实经济的基础,而在坚实的基础上,经济才能从新出发,然后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