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看到了!传说中的中国游客在欧洲大买名牌奢侈品的盛况,我总算也见证了一回。
上次到欧洲已是10年前的事,最近拿年假再游,每到一处大城市,都特意到当地的奢侈品专卖店去探访。果然,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奢侈品店、春天百货,到处都可见亚洲面孔,再听听他们说话——有少数韩国口音、港式粤语,其余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
想来是中国最高领导层打击奢侈浪费与公款旅游取得了成效,奢侈品店内的中国客人没想象中那么多,从穿着打扮看,他们更像白领而非官员。巴黎春天百货公司还见到三三两两20岁左右的少男少女——明显是富二代。另有随旅游大巴来到的大妈模样妇女,在认真而心急地将几个名牌包包来回比较。百货公司里有各种中国地方口音:四川的、上海的、河南的、北方的,都集中在巴黎的高档百货公司了。
所谓“买LV像买大白菜一样”的豪气我无缘得见。但是一件两三千欧元(三五千新元)甚至更贵的奢侈品,中国客人可真是毫不手软,可以一口气买走几个包,或者几十件施华洛世奇(Swarovski)首饰。在欧洲普遍经济不景气的今天,中国人拎着大袋小袋走出名牌店是一道风景。
中文导购员的登场,早已为媒体所报道。如今,不少欧洲店员也在学汉语。在佛罗伦萨一间精品店,金发碧眼的女服务员冲着我开口说“你好!你好吗?”,我愣住了,第一反应是笨拙地用英语向她求证:“你说普通话?”
米兰火车站底层一家小型的施华洛世奇门店里,唯一的意大利服务员不能说汉语,但他知道一句很重要的:“155元,可以退税”(指在消费满155欧元可以申请退税)。
2013年夏天游览欧洲,我第一个直接的感慨是:亚洲真是跟上了,东西方的距离在缩小。买奢侈品有炫富的一面,但这也说明,更多人买得起了。就市容与基础设施而言,巴黎、米兰等欧洲名城的,与中国一线城市的差距已不大;原来像天价高的欧洲物价,也没过去般可怕。旅途中偶遇的一名移居意大利的山东大妈对我说:“罗马的东西不贵,老便宜的”。亲身体验后,我不敢说“老便宜”,但确实新加坡、北京、上海与罗马都差不太远了。
上述情况,当然与亚洲经济崛起,欧洲走不出经济危机有关。
除了民众消费力差距缩小外,东西方城市的运作法则也渐趋一致,英语广泛通行。一个现代旅人只要配备一些旅游指南和上网工具,不必会说当地语言,也能顺利在捷克、法国、意大利的主要城市穿梭。玩累了,用手机打开旅游网站“Tripadvisor”,里头有该网站全球注册用户的评选出来的当地餐馆排行,还能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随时找出附近的好餐馆、酒吧,或甜品店。我试过几次,对选出的餐馆都很满意。不知道是人类的口味也趋同,还是科技将我们都给统一了?
当然,差距还是存在的。例如,涉及到对美的敏感与讲究,世界上大概很少国家的国民比得上意大利人。这个曾经诞生过《大卫》、《最后的晚餐》等旷世杰作的民族,简直是为美而活!据说,米兰人宁可上班迟到,也要穿戴漂亮才出门,这是为同事着想,因为同事也希望办公室里人人潇洒漂亮。
意大利的美,也意味着悠闲。在罗马与博洛尼亚度过的两个周末中,我发现商店几乎都关门了,连生意好的餐馆都歇业,老板平日赚够了钱,周末就休息去。在威尼斯,我拜访当地一个古老的家族,他们从13世纪开始做玻璃,而今独门手艺还守护在家族中,传男不传女。
过去曾阅读资料说,南欧人因为懒散所以陷入经济危机,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因此得到了“笨猪四国”(PIGS)的不雅外号。这是南欧国家为悠闲生活、高福利付出的成本。
反之,腰包渐鼓的亚洲人买得起欧洲奢侈品,却买不来那种从骨子里重视美感的文化,甚至可能我们再过几百年也赶不上。所幸,大家也不需要一样。旅行意义,就是再领悟一次:人类因“同”而可以靠近与沟通,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各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