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新领导班子上任已经近半年了,其经济政策的特征就是政府对经济增长下行的容忍度与以往不同,由前十年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速增长。所以,中国政府上任后的一些政策也是可圈可点的。比如迫使银行把表外业务去杠杆化、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财务黑洞、迫使过多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及推出“微刺激”政策等。这些政策表明,新政府希望以市场化的方式来治理经济,并以此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对此,国内外媒体把它概括为“李克强经济学”。
不过,从近半年表现来看,中国政府与以往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中速增长。因此,面对中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放缓,政府并不把这看作有多大问题,而是看作是为了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就得通过有意识的宏观调控让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所以,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并没有出台什么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即使是最近推出的“微刺激”政策,也只是希望国内经济增长保持的一定底线上(比如不低于7%)而不损害整个经济中长期调整的基础。二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工具基本上是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比如信贷工具及税收,从而减少政府对实体过度参与和干预。可以说,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方向基本上是正确的。
比如,为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大力推广“新能源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了鼓励出口,对便利通关制度进行了改革,降低通关的成本与费用,稳定汇率等;还有,加大铁路投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投资力度、减免中小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让民营资本进入以往政府垄断性行业等。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希望用市场化方式来增加企业投资动力和来激活市场之活力。但是,这些政策是否切中当前中国经济弊病之要害,能否现实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是相当不确定的。
因为就中国的经济现实来看,最大的问题是旧有经济体制已经完全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如果不对当前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现有推出这些政策有一定作用,但不可能推动中国经济在结构上转型。因为,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国内生产总值(GDP)至上的思维根本就没有改变。因为,GDP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官员的业绩好坏,也关系他们的仕途升迁及重大利益。
尽管最近习近平多次表示要改进政府官员的考核办法与手段,不要以“GDP论英雄”,要以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及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哪个地方政府订出新的官员考核指标,GDP仍然是地方政府官员最为关注的指标。从最近公布的各省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地方公布的GDP数据总量(加总)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要多3.16万亿(比国家统计局公布总量高于11.3%)。
这个数据可能有技术的重复计算,也有政府官员虚假多报,但更为重要的GDP至上的思维方式没有改变。如果政府GDP至上的思维方式不改变,那么中央政府希望通过一些小的政策措施来实现中国经济的结构改变同样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GDP至上的思维方式不仅地方官员是这样,中央政府一些政策也潜在其中。
可以说,当前市场最为担心的还是中央政府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因为,前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完全是由房地产的增长来拉动,GDP是由房价快速上涨来显示,从而使得当前中国许多经济问题都应该与这种“房地产化”经济增长模式有关。如果走不出“房地产化”发展模式,那么,当前所有的政策转型都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从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来看,国内房地产市场不仅销售量一直在快速增长,销售总额及销售总量都已创历史新高。如今年国内住房市场销售增长达到近50%以上,绝大多数城市房价持续上涨14个月以上。
但是对于这种现象,早些时候中央政府不发表意见,也不通过相应的政策来改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预期,从而使得前几个月国内许多城市房价一直走高。更为严重的是,从 最近政府关于房地产市场政策言论中,市场以为,为了GDP增长,不仅房地产作为宏观调控工具性没有改变,而且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将放松。中央政府这样,地方政府更是火上浇油,这就是最近中国许多城市房价继续上涨、土地交易大增的原因所在。如果这样,中国经济又会在老路上奔腾,而这条路早就证明是不通的路。
更为严重的是,不仅以“房地产化”为主导的经济是不可持续,而且中国影子银行及政府融资平台两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可以说,早些时候中国新政府是看到这两个“定时炸弹”的风险,也希望采取一些市场化政策来拆除。但是政府部门多数人都抱着侥幸的心理,总是希望既不捅破房地产泡沫,又要保证经济增长。用时间来换空间。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为,这两个“定时炸弹”的要害是房地产泡沫在什么时候破灭。只要房地产泡沫不破灭,这两个“定时炸弹”就可能潜藏在那里。如果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那么两个“定时炸弹”的风险就会全部暴露出来。如果这样,中国经济调整与升级如何可能?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调整与转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