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住屋、公共医疗和就业前景是国人最关注的三大课题。经历近一年、超过4万7000人参与的全国对话会,以及对4000人进行的民意调查发现,这些基本民生课题是国人焦虑感的主要来源,无论收入多寡,大部分国人都担心生活成本的上涨与收入来源的不稳定。负责领导这个“采风”行动的教育部长王瑞杰表示,政府已经就所收集的民意着手检讨现有政策,李显龙总理将在国庆群众大会公布政府的回应。
面对这些具体信息,相信政府将对症下药,就组屋价格、医药费用和经济发展等领域,宣布相关的政策调整。在个别领域之外,相信政府也应当会从大局思考,寻找治本之道。王瑞杰此前在出席新加坡经济学会2013年常年晚宴的演讲里已经指出,在新加坡今后应对更艰难的生存环境的策略当中,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信是关键因素。所谓“民无信不立”,而建立互信离不开物质基础。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典故纪闻》里就提到:“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之存亡系焉。”新加坡建国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个政治观察。以公共住屋为例,独立之初,政府开启了大规模的组屋兴建计划,“居者有其屋”政策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国人居住的问题,更为构建国民认同奠定基础,让国人把自己与家人的命运,自然地与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的经济发展,同国人的就业和收入直接挂钩;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国民收入的增加同步。同时,政府不断强调自力更生的原则,提倡勤奋、刻苦的工作纪律,注重员工技能的持续培训,更让新加坡劳动队伍成为国际企业可以信赖,并愿意投资新加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把改善国民生活放在政策核心思考位置的举措,既促成新加坡国力蒸蒸日上,也使得执政党在当时的每一届大选,都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真正实现藏富于民,就不必太注重社会福利;能经由独立劳动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国民,不会产生乞讨依赖的心理。可是,对于藏富于民的误解,却容易改变一切。把组屋从作为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改为可以变卖套现的资产,“居者有其屋”政策进而变味。新做法制造出来的组屋买卖市场,容易导致一些人不劳而获的寻租心态,并腐蚀克勤克俭的工作伦理。当上一代从组屋交易中获利,转嫁给下一代的却是大半辈子的房贷;当财富可以不必再由工作和积蓄而来,脚踏实地也不再成为美德。
本来,经济的发展是藏富于民的有效手段。但是,因为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不可抗力,内部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相当一部分的国人由于跟不上形势,收入和生活品质皆停滞不前。同样没有跟上来的政策思维,加剧了财富分配失衡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影响了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更多无法靠自己的努力维持体面生活的群体,必然会催生要有更多社会安全网的政治诉求,中产阶层最关注医药费高涨,反映的正是这种不安的心理。
要解决国人所共同关注的公共住屋、公共医疗和就业前景三大课题,除了政策上的调整,还必须有观念上的反省。重温建国时代藏富于民的政策理念,回归劳动致富的工作伦理,是新加坡应对未来挑战的宝贵历史遗产。让国民能通过独立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或许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国人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