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清晨,隨著馬英九專機離開紐約上空,此次「賀誼專案」最具政治象徵意涵的行程終告落幕;將近40小時的紐約行,或許是一次行程緊湊的過境之旅,卻稱不上是成功的過境外交。
台灣和美國沒有邦交,在美方「一個中國」政策下,中華民國總統不要說想進入華府,就連踏上美國土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過境美國」的規格與活動,就成了台灣官方自證「美台關係良好」的指標。李登輝、陳水扁如此,馬英九任內的首次紐約行也不例外。
但說穿了,過境美國就是一場秀,在外交上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既然是一場秀,演員就要賣力演出,才能獲得觀眾肯定。問題在於,這場秀的舞台搭在別人的土地上,地主要演員遵守他的規定,否則土地就不借給戲班子搭舞台。
而陳水扁當年把輔導級演成限制級,最後惹毛美國這個地主,之後借不到土地搭戲台。馬英九則是另一個極端,明明已經粉墨登場,演起戲來卻又放不開手腳,安了地主的心,卻得不到觀眾好評。
但問題在於,馬英九忘記演員演戲是要演給觀眾看的,不是給地主看的;一方面想秀,另一方面又要低調,最後連象徵性的意義都大打折扣。
外交部官員曾說,馬英九上任以來,台美互信恢復,雙方關係達30年的最佳狀態。這樣的說法從美國利益的角度來說或許正確,但「低調、零意外」的對美政策是否符合台灣利益,可就見仁見智了。
過境的規格不是重點,重點是政府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一場過境秀落到連象徵性的意義都沒有,還不如就「純過境」,落地加完油後就走,或許還省了自己和大家不少事。
嚴震生:不退則進?從馬出訪談台國際空間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紐約低調過境後,將繼續前往中南美五各友邦進行訪問,回程則是經洛杉磯返回台北。雖然這是馬英九第一次任內出訪過境紐約,甚至造訪具有象徵意義的中華公所,也參觀開放空間的九一一遺址,但許多媒體認為他過度低調,也對他「劃地自限」的活路外交頗有微詞。
若從馬英九上任五年多以來的中華民國外交工作及國際空間來看,許多台灣民眾或許認為兩岸外交休兵的結果,似乎沒有獲得太多的實質利益。舉例來說,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停留在23國,雖然沒有減少,但也沒有增加。台灣在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雖然代表層級有所提升,但前任副總統連戰先生已連續參加五年,並沒有新的突破。我們雖然取得馬英九上任後的第一次世界衛生大會(WHA)的觀察員身分,但遲遲未能提升到世界衛生大會會員、世界衛生組織(WHO)觀察員、甚至是世界衛生組織會員的資格。
雖然美國官員一再表示台美關係是60多年來最好的狀況,但馬總統過境美國的城市仍然是其前任曾過境者,還是未能到華府,似乎也是在原地踏步。馬總統的「低調、零意外」態度及做法,雖然對兩岸關係和台美互信具正面的影響,卻極難討好習慣於重口味、期待有驚喜的台灣民眾,也讓跟隨採訪的台灣媒體記者頗有怨言。
台灣民眾之所以認為必須也能夠和北京進行外交競逐的原因,在於台灣外交工作曾在1990年代有相當不錯的表現、邦交國由一度僅21個回升到30個的亮麗成績,但卻忽略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也漠視現在的中國實力。1989年中國發生天安門事件,受到國際社會的孤立,讓民主轉型成功的台灣,以經濟高度成長的豐厚資源,得以和中國大陸進行外交競逐。這段期間最明顯的成就,莫過於在西非由原先沒有任何邦交國一度增加到八個。然而在中國逐漸走出天安門陰影後,積極經營及反擊後,中華民國在非洲的邦交國又逐漸流失,由最多時期的11個到目前的四個。
另一個需要納入考量的因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加,它過去十多年的經濟成長已讓它成為許多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並且在去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它是部分中華民國邦交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和其它台灣友邦的雙邊貿易額遠遠高過該國與台灣的貿易。許多台灣拉丁美洲的友邦要和北京建交,確實有其貿易考量的實際需求。反觀台灣過去十多年經濟成長遲緩,已不再有過去的經貿資源,在雙方實力彼長我消的情況下,若是堅持要和對岸進行外交競逐,受傷的很可能是台灣。
北京政府基於兩岸關係重於和台北邦交國發展正式外交關係的考量,婉拒一些中南美洲國家建交的要求。雖然中華民國在加入國際組織及拓展國際空間方面仍然未能如台灣民眾的期待,但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看,不退則進,活路外交仍然有其正面貢獻,因為除了維持現有的邦交國及增加部分國際空間外,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也有進展,而後者才是台灣和國際社會連結最實際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