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王赓武:一句“父母在,不远游”影响海外华人几千年
作者:王赓武 | 2013/9/10 15:11:34 | 浏览:2395 | 评论:0

  “最初的华侨,尽管背井离乡远赴他国,却始终带着原始朴素的"乡土文明",无论身在何方,都在极力保护着这种乡土文明,就好像游子心中惦记着双亲,心有所系,终有一天会回家。而如今,一些移民海外的中华儿女,却在曾让他们父辈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上,找不到任何民族自豪感,游子失去了双亲,要如何才能寻回久违的归属感?”9日,作为2013嵩山论坛子活动之一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系列讲座正式启幕,上午,海外华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首个开讲,在近两个小时的漫谈中,他以“父母在,不远游”为题娓娓道来,与大家分享了这句《论语》里古老的话,是怎样影响着几千年的海外华人。   

最初的华侨极力维持着“乡土文明”

  最初为谋生远赴他国的海外华侨多是劳工和商人,对于他们来说,来自于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让他们备感自豪,他们尊重乡土文化,极力保护这种文明。

  王赓武说,华夏文化跟经商是挂钩的,中国自宋代以后,商人的地位开始提高,“商”和“士”逐渐靠拢,大量经商人士学习并遵从儒家文化。官方与商人尤其是成功的商人开始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关系渐渐缓和,不再像以前那么对立,商人和贵族阶层之间的来往逐渐频繁,士和商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元代以前,民间商人可以自由出国经商,但由于明清实行严格的海禁,闽粤商人出海,在当时属于违法。一直到19世纪,由于广东、福建等地的大量劳工出国到东南亚一带,才在当地形成华人圈。”

  谈及商人的儒家思想,王赓武说,“儒商”这个词的出现就很有意思,明清时期,海外华商组成的当地商会建一些庙、观,表示他们对孔孟思想的尊敬,还会找人教他们的子弟学习《四书五经》,“海外的华商不懂华夏文化,却会极力维持自己带去的乡土文化。”由于当地本土文化相对薄弱,中华文化很快占据了优势地位。

不讲中国话,乡土文化照样保留几百年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是完全靠男人完成的。”王赓武说,一种文化的传播,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男女都有贡献,但当时,中国出去的华商一般都是男人,他们大多娶的是当地妇女,因此,他们结婚成家有了孩子之后,孩子们的母亲是不懂得华夏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的,父亲们希望通过孩子保留自己的乡土文化,比如饮食、礼仪、节日、风俗习惯等。

  “由于语言问题,这种乡土文化的传承过了一两代之后,开始变得特别:孩子们的汉语能力消失了,风俗习惯却还保留着。”王赓武说,对于孩子而言,“母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母亲和孩子的交流是最自然的,孩子最容易学会母亲的语言,这样过了一两代以后,孩子的汉语就失去了,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但是,从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却保留着。面对那些由父亲单方面传下来的乡土文化,他们虽然不懂,却非常尊敬。饮食、服装、生活用品……他们不停地从中国买来中国的东西,过中国传统节日,唯一缺少的就是语言。

  19世纪后期,大量华人出去后,在当地办报,也形成新的文化传播,这种文化的强势,能让一个从没接触过母语的华人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东南亚华人聚集地,即便是当地不适用汉语,中华文化依旧能强势保留几百年。”王赓武说,不讲中国话,却能在几百年来保留着乡土文化,实在很难得。

两位著名学者,回归中华文化

  谈到海外华侨、华人对华夏文化的坚守,王赓武以著名学者辜鸿铭为例,讲了个故事。

  “辜鸿铭的父辈在18世纪中叶的时候,从福建到马来半岛,在那待了好几代,19世纪中叶,辜鸿铭出生,他母亲是葡萄牙和马来混血血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带到英国去念书,小学、中学、大学都说在英国念的,他的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希腊文都很好。”

  他回到马来半岛后,发现当地在殖民统治下,一点地位都没有,就开始学习汉语,读《四书五经》,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儒学思想家。后来,北大请他去当拉丁文教师,他的思想非常保守,整天挂在口中的儒家思想并不受欢迎,受到了学生们的漠视。王赓武说,在当时“五四运动”以后的“西化”背景下,辜鸿铭显得格格不入,被认为“落伍”,但他在海外生活过,知道西方文化的长处和不足,一旦他回归中华文化,就坚守到去世。

  华侨对华夏文化的坚守,王赓武还提到了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的林文庆。“他出生在新加坡,在英国读书,却在骨子里真真切切地认同中华文化。”王赓武说,他从1921年起在厦门大学担任校长十几年,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留。

  王赓武说,这些在外国学习、生活的华人,对西方是十分了解的,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更懂得不要盲目学习西方。

有“文化”这个根,华人就有自己的归属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一句中国的古话,王赓武说,这句话对文化的影响,也值得好好研究,在他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就是指自己的家,代表着乡土和传统。

  王赓武说,从明清时期,远赴海外的华商和劳工就一直怀揣“父母在,不远游”的朴素观念,对自己的家、家乡特别热爱,出去经商是不得已,但无论怎样,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回家。经商成功也是为了家乡。因此,无论他们身在何方,都在极力保护着这种乡土文明,在历史的大潮中,与当地文明相碰撞、融合。

  “事实上,"父母"也代表华夏文化。”王赓武说,长久以来,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尊敬,只要华夏传统文化在,海外游子就不会错离这个文化范围,去追求别的文化。然而,如果传统文化变质了、模糊了,让他们以为“父母”在不在,或者完全看不清楚了,他们就会失去归属感,不停接受别的文化,同时失去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外来文化的抵抗力。他们开始觉得,比起逝去的古老文明的荣耀以及对它们的伤感,学习什么是现代文明才更为重要。

  王赓武说,如今,走出国门的华人越来越多,如何维护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并加以传承,这和中华文化本身的未来密切相关。而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我们在他们的发源地—中国本土做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大家重新找回对华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6]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25]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21]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50]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17]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05]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08]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03]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46]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4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