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自我陶醉的“多好”,招来了网络横飞的板砖。相比延迟退休“让人再多干几年”的让人憋屈,50岁“下岗”“再就业”,当“保姆”、“护工”、“园丁”就更让人顿觉愤懑,提前“下岗”创造社会就业岗位,不领养老金不给国家添麻烦,干些苦力活拿些小钱糊口度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就是教授意见的精神所在。在个人权利早已声张的大陆,难怪很少人会对此保持淡定。
教授的主意解决的是国家难处,而非百姓疾苦。她没有说,那些当下30岁左右当起房奴,交上20年或30年的房贷月供后,“被失业”的他们,人生晚年、上老下小又该如何?这分明是置这些社会中坚死活于不顾,兀自坐而论道。
在教授看来,“老人多了,就得多干一点”,而且,“西方也有”。但她没有说,中国老龄化程度是否与西方一样?政策照搬是否会造成民意动荡?社会老龄化、养老金危机是怎么造成的?如果国家不去承担责任、调整社会人口结构、改变生育政策、整理社会资源,治标不治本,却反过来颐指气使地让老百姓为其买单,让民众不断挑战自己的“耐痛”极限,试问这算不算压榨?
如此,恐怕中国老龄化危机还没解决,民众的不幸福感就已经爆棚了。
教授、学者看到的不是老百姓能看到的问题,他们能够识见未来。因此,政府需要他们为整个国家的发展走向把脉献计,但目的不是为了“减负”、“压榨”,而是为了民众生活更幸福,因为让民众满意只能是任何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者献计,不是解政府之忧,添民众之苦,顾此失彼,纵然是“凡人不能懂”的“专业知识”、“科学道理”,也只会惹民众不满,招民众批评。养老金的问题是可以在政府与民众间寻得平衡的,任何民生难题亦是如此。学者们应当下接地气,上达天听,多听听实际的民意,在向民众传递建议时,能客观详实地表达,如此,政策才能更接地气、更加治本,民众也更能理解与配合,达至共识。
男做园丁女洗衣服 喝着西北风去当义工?(直隶巴人)
近日在采访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时问到:如果说一个人50岁退休的话,65岁才领到养老金,这15年当中是怎样过渡的?杨燕绥:让他们从生产企业退出来,经过培训居家就近参加社会服务,50到65岁的男性去做一些养老院的园丁,园林义工,50-65岁的女的给老人做做饭,洗洗衣服,做点编织,多好!(新华网9月12日)
杨教授又曝惊人雷语:让懂生活、会护理的“40、50、60后”退休后去养老院做园丁洗衣服,多好,为什么不可以?当然可以,即充实了生活又活动了筋骨还能再为国家的公益事业做贡献,这主意相当好。
但我想请问杨教授的是:一,按咱们国家目前养老院数量和规模,哪里会需要这么多的退休职工去做义工?二是退休15年一分养老金都没有,没吃没喝的难不成让人喝着西北风去养老院做义工?三是我的退休生活凭啥你给我做主?四是这么好的事,不妨杨教授先带个头,现在就辞去工作,不领国家一分退休金,去给养老院做饭洗衣去?五是你让60岁的去给养老院70岁的洗衣做饭,你觉得可能吗……
有些教授专家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个清华的教授还是搞精算的竟说出如此没水准的话,不仅让人大跌眼镜还招来一片骂声,非要得罪几乎全国的老百姓,意欲何为?我想一是这些人平时没啥成果,不整点雷人的言论,不找点骂怎么出名;二是说一千道一万,根本原因还是要弥补养老金的资金缺口。
按杨教授的算法,退休就等于失业,失业了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难不成都让这些人再去找政府要饭吃,再领一份低保?然后还要去做义工,你这折腾的又是哪出呢;养老金必须交满30年,65岁才能领退休金,按到时平均寿命80岁算,只能领15年,这账可谓精算到家了,坑来坑去其实坑的还是大多数企业职工,人家公务员不缴一分还拿得高,你觉得公平吗;养老金存在巨大缺口那是历史欠账,是因为养老“双轨制”造成的,不先解决养老“双轨制”,你凭啥让以后无辜的缴费者来承担这些。
让人喝着西北风去当义工,亏教授想的出来,做学问做到这份上不是书读太多了就是神经了。如此缺乏人文关怀,不接地气个人臆想出来的方案,除了往百姓身上撒盐,蛊惑人心外又有何用处,奉劝这位杨教授还是消停点吧,没事多下来倾听一下民意,多去养老院做做义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