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Thomas Suedhof)的华裔妻子——陈路在谈到丈夫苏德霍夫在医学上获得的成就时表示,丈夫苏德霍夫取得的成就不是短期实现的。
“托马斯总是保持着对事情好奇的态度。一旦开始做事情,托马斯就很难停下。他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完、做好。”陈路说。
丈夫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却未影响夫妻两人的日常生活。苏德霍夫和陈路还是继续忙碌在实验室研究项目中。对此,陈路认为,丈夫苏德霍夫获诺贝尔奖是非常惊讶和值得兴奋的事情,但是手上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最终一切都将回归到两人共同感兴趣的科研问题上。
谈到诺贝尔奖,不难让人联想到中美两国的教育问题。随着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教育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孩子在同龄之间出类拔萃,无疑已经成为广大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陈路认为,希望孩子能够拥有自由探索的空间。
“孩子不应该追求过多的物质和名利。家长们应以孩子兴趣为主,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和空间。”陈路说:“托马斯小时候的兴趣十分广泛,没有人督促他学习。他从小就喜欢看书,总是自己拿起历史、宗教等各类书籍阅读。读书可以让他进入完全忘我的境地。”
据陈路介绍,托马斯的童年没有经历过任何的考试。在德国的学校里,学生们总是自觉地向老师提问,并且有机会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考试从来不是托马斯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包袱。没有人为考试而活,没有人认为学习是挑在肩上的重担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如果家长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可以考状元、上名校,那么家长的目光就相对太过短视了。
托马斯与陈路育有两子:一个3岁、一个4岁。作为家长,他们给孩子以充分自由的玩耍空间。夫妻两人都认为,自由的成长空间对于孩子十分重要。比起强制孩子获取高分数,根据兴趣引导孩子寻求真理才是家长们最应该做的。
巾帼不让须眉: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妻曾获天才奖
托马斯-C.苏德霍夫的华裔妻子陈璐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7日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名美国学者:詹姆斯-E.罗斯曼、兰迪-W.谢克曼和托马斯-C.苏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而苏德霍夫的妻子陈璐同样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曾获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
妻子深夜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电话 以为中国亲戚搞错时差
苏德霍夫得奖时正在西班牙。诺贝尔奖委员会先是给他位于加州门罗帕克市的家中打电话,他的华裔妻子陈路(Lu Chen,音译)接到电话后告诉了委员会苏德霍夫的手机号码。陈路说,“这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时刻,他应该被诺贝尔奖委员会亲自通知。”她还笑称,“电话响了三次我才决定下楼去接,我还以为这是我的哪个中国亲戚搞错了时差才在深夜打来。”
苏德霍夫7日接到得奖通知电话时正从马德里开往拜萨市,“我正在等我的同事告诉我会议通知,所以我把车停在停车场。我前一晚几乎没有睡,我也没有完全没有预料到我会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电话。” 他还坦诚,“起初以为(得奖电话)只是个玩笑,因为我很多朋友都会耍这种恶作剧。”
苏德霍夫因原籍德国,1983年赴美留学,并取得公民身份。他现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上月刚获拉斯克奖。
而苏德霍夫的同事称,苏德霍夫在得知获得诺贝尔奖消息时的兴奋程度只能与他的孩子出生时相比。
苏德霍夫坦言,“获得诺贝尔奖是每一个科学家的梦想,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幸运。”
苏德霍夫的华裔妻子陈路是神经外科和行为科学的副教授,她和苏德霍夫有分别为3岁和4岁的两个孩子。苏德霍夫在前一段婚姻中有四个已成年的孩子。陈璐说:“我对他得奖感到十分惊讶,但他似乎更关心第二天我是否能按时送孩子上学。”
妻子曾获美国“天才奖”
陈路同样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陈路虚岁42岁。她1989年从无锡市辅仁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8年获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其后曾在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受聘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现已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9月,陈璐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主要颁给在各个领域内有创意的优秀人才,通过匿名提名评选,既不要求个人申请、也不面谈,奖金50万美元,“意外的获奖者”可以自由支配。
陈路是近年来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的第二位华人女科学家。
陳路:他用30年剝開神經傳導之謎(王慶偉)
史丹福大學副教授陳路(右)與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先生居德霍夫(右三),育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圖:陳路提供)
「諾貝爾獎只是個開始,後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居德霍夫的華裔妻子陳路8日在百忙中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很感謝諾貝爾獎對居德霍夫長達30年基礎研究的肯定,「這項研究離實際的醫療應用,還有段距離,但還是帶給醫療界很大的希望,因為瞭解了神經元間傳遞神經衝動傳導物質的運作,將可以治療許多疾病。」
陳路,1993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1998年獲南加州大學博士學位,2003年受聘柏克萊加大神經、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助教授;目前她是史丹福大學神經科學系的副教授。2005年,陳路獲得被稱為「天才獎」的麥克阿瑟獎,獲獎時只有33歲。 麥克阿瑟基金是全美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每年頒給在各個領域內有創意的優秀人才,獎金50萬美元。在美國具有很高的聲望。
陳路表示,居德霍夫30年前就確定鑽研神經傳導,其間也獲得其它諾貝爾獎得主的鼓勵,並時常與這次同時獲獎的羅斯曼交換意見。「居德霍夫30年來作過不同重點的研究,獲得許多很好的研究方法,他自己也不斷的調整研究方向,解決生化、醫學界一些重要的問題。」
陳路指出,醫學研究腦細胞突觸釋放時,確定需要鈣離子,可以誘導腦泡的釋放;但是在腦細胞裡有那些物質、蛋白質影響,導致突觸的釋放,仍然不很明確,「居德霍夫剛開始時就用最基本的方法,編碼(Code)這些蛋白質和物質,研究他們的結構和功能,作一些基因突變的工作。」
陳路表示,居德霍夫這麼多年來,是「一點一滴」的將這個問題「剝開」,最後才找到答案。「雖然有了答案,可以解釋些基本現象,但不能解釋許多重要的現象,所以這個研究工作還不算作完。」因為細胞蛋白質在延伸過程中,產生基因突變,有可能造成其它的疾病,「如果能找出這些突變,就可治療許多疾病;但這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陳路表示,她和先生作的研究非常接近,「我們就是在實驗室裡認識的」。陳路的實驗室至今仍和居德霍夫很接近,「走幾步路就可以交換意見,還常常一起開會。」由於白天工作已經有很多機會交換意見,居德霍夫和陳路下班後都不太談工作,「居德霍夫喜歡在家裡和女兒玩躲迷藏遊戲,他很會躲,常讓女兒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