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称,该校的8名教授以及多名研究生曾经帮助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希格斯(Peter Higgs)发现“上帝粒子”,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包括两名华裔教授。
诺贝尔奖8日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希格斯(Peter Higgs)因为提出希格斯机制,并预言希格斯玻色子,即“上帝粒子”的存在而获得奖项。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宣布,包括两名华裔教授冯孝仁(Jonathan Feng)、陳慕群在内的8名教授曾经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实验室工作,帮助这两位物理学家在2012年7月确认了“上帝粒子”的存在,从而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此外,该校的很多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也参与了这项研究。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一名教授曾经是ATLAS试验的副主任,这个试验是对撞机4个粒子探测器中的一个试验。他说,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成就,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在这个“上帝粒子”的发现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只是一个开始,现在我们奖对希格斯机制的其它部分进行研究,并搜索合作伙伴来解决科学界的其它难题。
相关報導:諾貝爾物理獎大突破 華裔教授有功(王善言)
爾灣加大物理及天文系教授馮孝仁被認為對兩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重大突破有貢獻。(圖片由馮孝仁提供)
另一名被認為也有貢獻的華裔教授是陳慕昌。(圖片由爾灣加大網址下載)
包括兩名華裔教授在內的爾灣加大八名物理及天文系教授,被業界認為對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兩名學者去年7月確認「上帝粒子」的存在過程中不無貢獻。被「點名」有貢獻的華裔教授馮孝仁(Jonathan Feng)8日說,爾灣加大物理及天文系多年來確實發動不少人力、物力及金錢,投入相關研究。但謙稱他的貢獻比起兩位實至名歸的物理獎得主,根本不算什麼。
201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由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和比利時學者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獲獎,肯定他們正確預言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及找尋稱為「上帝粒子」的玻色子的成就。
希格斯是半世紀前利用標準模型提出後人稱作「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其提供的「交互作用」讓粒子具有質量。此前,質量只是一種現象和概念,並無理論能解釋為何物質具有質量。
希格斯玻色子解釋了基本物質質量,如果沒有希格斯玻色子,人類及宇宙中其他所有相連的原子將不會存在,這項發現因此被譽為上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
爾灣加大8日宣布,該校八位物理系教授及無數物理系學生,曾與瑞士日內瓦附近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合作,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另外,該校不少博士後研究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也曾與該大型強子對撞機合作,有助於希格斯和恩格勒在2012年7月確認粒子的存在。
被特別「點名」感謝的八位教授除華裔馮孝仁及陳慕群(Mu-Chun Chen,音譯)外,尚有Andrew Lankford、Arvind Rajaraman、 Tim Tait、Agnes Taffard、 Daniel Whiteson及Yuri Shirman。
馮孝仁說,希格斯提出的理論已有半世紀之久,之後連串相關研究都是跨國性,投入了數十個國家數以千計學者及數十億元研究經費,以致該項研究去年7月獲得突破時,被喻為是物理界大事。
他的角色在協助建立分子,並將研究結果分類,感覺上像是在做一件大海撈針的事,總之需要做的事太多了。 該項研究並須將使用不同母語的學者結合在一起,做出建設性研究,挑戰度很高。
曾獲爾灣加大「傑出教授獎」的馮孝仁,出生於密西根州,父親來自上海,母親是在舊金山出生的華裔。他擁有史丹福大學物理博士學位,透露大學就讀哈佛大學數學系,但後來對物理興趣更濃,因此轉換主修,專門研究分子,希望瞭解宇宙如何形成。
另一名被「點名」有貢獻的女教授陳慕群,是台灣大學畢業的傑出校友,擁有科羅拉多大學博士學位。
陳慕群:粒子研究嘉惠醫療(王善言)
對確認諾貝爾物理獎兩位得主提出的假設有貢獻的爾灣加大華裔教授陳慕群。(圖片由網址下載)
爾灣加大華裔物理及天文系教授陳慕群(Mu-Chun Chen)9日指出,諾貝爾物理獎兩名得主在半世紀前假設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該項假設於去年7月獲得證實,下一步研究學者將探討該粒子是如何與其他粒子交互作用,從而可望協助人類瞭解宇宙是如何形成。而她的角色在解釋實驗室被觀測到的現象所代表的意義,自謙是個輔助角色。
爾灣加大物理及天文系現有46位教授,包括陳慕群在內的八位教授,由於多年來從事相關研究,被業界認為對半世紀後研究學者證實這兩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當年提出的前述假設所言不虛,迭有貢獻。這兩位得主是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和比利時物理學家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他們在1964年分別提出一種能賦予宇宙萬物質量的基本粒子存在的假設,解釋物質如何取得質量,形成星球和整個宇宙。
去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已以大型強子對撞機找到與希格斯玻色子「相符」的新粒子,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存在,也肯定希格斯與恩格勒的成就。
1996年台大物理系畢業的陳慕群,來美後的博士研究主題,即在探討上帝粒子是如何讓粒子具有質量。她說,兩位物理獎得主雖早在50年前就提出假設,但只是理論,尚須實驗驗證。
陳慕群說,投入相關研究的學者及學生其實不計其數,而該校八位從事相關研究的教授有美國土生土長,也有來自俄國、印度、加拿大等不同國家,經常互相交流。雖然有關粒子的研究成果,不見得能馬上應用在廣泛用途上,但截至目前為止,已看到瑞士日內瓦附近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室發明萬維網(World Wide Web),而一些醫療檢測圖像也是粒子研究引伸應用的成果。
2006年起開始在爾灣加大教書的陳慕群,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是台灣中興大學退休教授陳明造,母親是台中商專退休教師蔡麗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