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豪”成拜金主义代言人?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一篇评论中国“土豪”现象的文章经《环球时报》翻译介绍给国人后,原本在中国有了知名度后的“土豪”现在变得更火了。对土豪分析、评论文章的接踵而至,甚至有人在问:土豪,你凭什么这么火?《外交政策》文章的作者为RACHEL LU,应该是华裔,因此对中国土豪的分析评论就很知根知底。《外交政策》文章表面上是谈中国的暴发户,但潜台词却是“拜金主义”大有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之势,而《外交政策》网站配发的一组照片,用很直观的手法表达出“拜金主义”不仅仅是中国土豪的一个特征,而且也正在影响着无数欲改变社会地位人群的价值观。
《外交政策》关于中国土豪的文章有几处重点值得细读,现列举如下。
“人人想做他们的朋友,但没人喜欢他们。他们似乎无所不在,挥金如土。他们对奢华的热衷成为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支柱,他们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视、嘲笑和抨击。”
“在当今中国社会,了解“土豪”很重要,迎合“土豪”的口味有利可图,有“土豪”朋友合理划算。”
“嘲笑和嫉妒、土气与华丽,这些元素组合,触及镀金时代中国种种矛盾根源。事实证明,单有财富是空洞的,但它对于任何机会或影响力而言都不可或缺。难怪中国人厌恶“土豪”,但在日益艰难的社会阶梯上,跟“土豪”拉关系(最好是嫁入“土豪”家)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捷径。”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已成不争的事实。“有钱”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人们衡量一个成功人生的标准,“向钱看”正在主宰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人们可能会不喜欢土豪甚至鄙视土豪,但平心而论,有几个人又不想成为土豪。有钱真好,这不是漂亮话,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有钱意味着可以享受奢华的生活,可以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可以在国外买房,可以不用为养老发愁。
但在中国能成为土豪有时比登天还难,至少八成的国民难圆土豪梦。当机会不均等时,“拚爹”成了一条捷径。当有钱能使鬼推磨时,钱成了最能让人变成鬼的工具。当权力和金钱结合时,不腐败那是天方夜谭。当金钱能够带来生活的改变时,当二奶、做小三就成了天经地义。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会直接引导国民的人生走向,拜金主义一旦流行,腐蚀的不仅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当人们只有依赖土豪或是嫁入豪门才能改变人生命运时,这将是社会的不幸。中国梦不仅仅是土豪的梦,而更应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在中国人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既不是打土豪,也不是变成土豪,而是应当是抛弃拜金主义的思潮。每一个人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努力,真正实现生活幸福和安康的梦想。
中国土豪,你凭什么这么火?(钟海之)
当“拜金主义”大有成为全民价值观之势,就有些令人恐慌了。
在老美专创“Dama”,让中国大妈驰名世界之后,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近期的一篇文章提到,在中国有一个群体,正在以近乎疯狂的速度走红。没人喜欢他们,但人人想做他们的朋友,这个群体被称作“tuhao(土豪)”。
“土豪”是流行于网络的词汇的一个词汇,也并非首次被老美关注。美国人斯诺见证下的红色延安,就是“打土豪,分田地”,那时的土豪特指不劳而获的“大地主”,是贫民们打击的对象。时代变了,“土豪”现指拥有巨大财富又喜欢炫耀的富人,已让不少人爱恨交织。
往往一个热词背后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已成不争的事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钱”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谓“笑贫不笑娼”,财富意味着可以享受奢华的生活,甚至爱情、地位和特权。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大陆改革开放的策略。的确,有一小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却显得越来越遥远。在此过程之中,“土豪”的角色在变化,最初他们被称作“暴发户”,后来他们中一部分人变成了“高富帅”,一部分变成了“矮胖富”,不变的是,他们占据了大部分人一生都难以获得的财富。
如今“土豪”们随意挥霍的财富,像极了晋朝时候石崇与王恺的斗富,让市井小民目瞪口呆。正是这种财富两极对比带来的影响,让贫富两极分化残酷的推到了社会的聚焦点。贫者“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带有自嘲,潜藏着民众仇富心理,在早已“告别革命”的时代,他们无可奈何地进行反向的认同。
这种无奈的自嘲,让“土豪”疯狂走红,变成了一种社会符号。而当一条涉假的新闻“丈母娘赠女婿宾利豪车”被炒得沸沸扬扬之时,因羡慕而产生愤恨自己父母的心态,就像毒瘤一样在“土豪”的狂欢下悄然吞噬这个社会的肌体。
其实,追求财富甚至追求奢靡,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但是,“土豪”你凭什么这么火?说到底,“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潜台词就是:“我也想变成一个挥霍无度的土豪”。当“拜金主义”大有成为全民价值观之势,一个社会几乎“狂欢式”将“土豪”做派进行到底,就显得有些令人恐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