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国内动态
关键字  范围   
 
中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全面实施 首批入选名单发布
2013/10/30 8:27:32 | 浏览:3575 | 评论:0

从“千人计划”到“万人计划”

“万人计划”的由来,还要从“千人计划”说起。2008年底,中央启动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

作为中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共同实施。

“万人计划”针对国内的专家学者,而非留学人员,这与已实施4年的“千人计划”将实现有效互补。《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自中央政府2008年底颁布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引才计划“千人计划”以来,中国兴起了一股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海归高潮。

2012年9月,“万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千人计划’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道。

该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对“万人计划”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

在经费支持方面。中国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可配套给予适当支持。

首批名单发布

今年9月,经专家咨询顾问组集体把关,首批其他各类人选也已产生。546名入选者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201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人选52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选94名,教学名师人选101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人选98名。

这是一串令人期待的名字——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

中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全面实施 首批入选名单发布    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协调小组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协同推进两个计划的实施,充分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将各级各类人才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来。

国家遴选百人冲诺奖引争议 专家吁莫急功近利(京华)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30日,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吗?对此“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希望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计划内容:将为科学家设立工作室部分人才可获百万经费

3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万人计划’首批名单出炉记”一文,介绍一项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内人才支持计划。该文经网络转载标题改为“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后,凭借“诺贝尔奖”的眼球效应,在网上迅速传播,引起不同观点之争。

计划将遴选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其中,计划将为部分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

此外,据新华社消息,首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均是“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主持人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清华大学(招生办)薛其坤教授率领团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被誉为“诺贝尔奖级”的重大发现。

据《中国组织人事报》去年9月刊登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显示,计划中并无“冲击诺贝尔奖”的目标,也无“诺贝尔奖”相关字眼。

计划中提到支持100名杰出人才,每年遴选一批,每批10名左右,具体标准是“研究方向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基础学科、基础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潜力,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还强调“重视遴选中青年杰出人才”。

计划提到,中组部、人社部为杰出人才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颁发证书,将其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计划还将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

链接

首批“杰出人才”研究领域一半与“诺奖”无关

入选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的6位科学家中有5位院士,大部分从事基础研究。但按当前诺贝尔奖

项的奖项设置(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和平奖)看,有3人的研究领域无缘诺奖。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

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网友质疑:诺奖能够冲击出来?

把诺奖当成奥运会金牌来冲击是否有点可笑?诺贝尔奖是能‘冲击’出来的?

该消息发布后,网友提出不同看法。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科研更大力度的支持,也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更多网友对冲击诺奖的说法表示质疑:

“诺奖是可遇不可求的,功到自然成”,有网友指出,瞄准诺贝尔奖有点剑走偏锋,正如鲁迅所言“天才的出现,首先要有天才的土壤”,而科学精英的出现,需要的是有大量的“科学民众”,中国当务之急是培养科学民众。

还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科技界的浮躁之风,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人才奖励计划的初衷是好,但就像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学生参加奥数比赛,国外大部分来自民间,中国却是举国体制。还有网友引用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话“一个做科学家的人,为拿诺贝尔奖来工作是非常危险的”。

入选者说 - 周忠和:“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在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6人名单中。周忠和对“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的提法不大认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

对于遴选“杰出人才”,周忠和希望能淡化“冲击诺贝尔奖”的提法,一者很多学科没有诺贝尔奖,二者做科研不应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他觉得,有对获诺贝尔奖的愿望可以理解,但中国基础研究荒废了几十年,最近十多年才条件比较好,慢慢迎头赶上,特别需要积累,需要长期潜心去做,不能拔苗助长。

把冲击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目标,专门针对一个特定人群,周忠和坦言对此并不赞同,因为这不符合科学规律。科研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需要鼓励很多人去冒险、探索,国家应积极营造比较公平的学术生态环境,让科研回归本质。

周忠和认为,做科研当出于兴趣和爱好,如果科学家有潜力,愿意做某个方向,无论十年二十年都应坚持下去,国家也应支持,让很多人逐渐达到可以拿诺贝尔奖的水平,在这个大环境下也许某个人就冒出来了,得奖了,但与拿诺贝尔奖相比,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希望社会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根据“万人计划”的政策,将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给予经费保障。

在周忠和的理解中,所谓“按需支持”并不是传说中的“要多少给多少”,而是根据科研实际的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在经费使用上简化程序,少一些干预,多一些稳定和持续性;在人员经费、条件保障等方面多赋予一些新的政策。他提到,尽管目前已经在做一些实际操作,但过程进展有点缓慢,科学家工作室等尚未设立。

他希望这个“科学家工作室”能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一些思路和经验,给优秀的科研人员有更多稳定性的经费支持,能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潜心研究,不为申请各类经费浪费很多时间,不需应付很多考核与评比,无需为工资发愁,充分享受科研的乐趣。

周忠和希望科学评价能回归科学共同体,逐步摆脱行政化约束,也希望社会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有更多认识,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让科研人员受到应有的信任与尊严,觉得做基础研究是体面的、骄傲的工作。

专家观点:诺奖在传播中被放大可能会歪曲计划宗旨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3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万人计划”作为一个中央计划,如果没有一定的具体目标,很可能在执行过程中落空、变形,因此冲击诺贝尔奖也可能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但不会仅限于此,而是着眼于国内人才质量与国际上的差距,通过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但这部分在传播中被放大,可能会歪曲这个计划的宗旨。

王扬宗指出,“万人计划”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政策渠道,能够支持的范围有限,国家应当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不能觉得某些人有希望了就去支持,瞄准诺贝尔奖,这样很可能瞄不准”。

他认为,不能把获奖做成一个政绩工程,对一个大国来说,即使获个别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的意义也有限,因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有更全面的指标,非一两个诺贝尔奖就能涵盖。而很多杰出的科研成果都是不太起眼的人在还年轻的时候做出来的。

“万人计划”不矫情(钟海之)

拿诺奖作为引进人才的标准,是对“中国科研”四字的负责

2012年9月即已启动的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最近出炉,而选拔标准中有关“第一层次(共分三个层次)100人”的表述——要求“具有冲击诺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潜力”,引发热议。“冲击诺奖也要组团了?”“跟国足一样,举国体制没戏!”“太功利!”你一言我一语,让“万人计划”不免显得有些矫情。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一句电影台词,未尝不是眼下这个地球村的共识。美国、欧洲、日韩、印度、巴西等等,无不在引才上挖空心思,奥巴马极力推动的移民改革方案,更是极具竞争力。

“万人计划”有其历史脉络。早在1994年,就由中科院组织了“百人计划”,至今“收编”了千余名海内外学者,在纳米、基因、地质等多方面取得成果;继而在2008年,又由中组部领衔启动“千人计划”,“收编”了数千名海内外学者,成果得以扩大,大家熟知的杨振宁教授,便是这次引才引来的。到如今再推出“万人计划”,可说是水到渠成,亟需全民力挺,就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欧美同学会百年会上还不忘给“万人计划”打广告,表态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

“万人计划”自然想“更上一层楼”,不仅扩大范围,还提高标准。而以拿诺奖作为评价高端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正是对“中国科研”四字的负责。

以诺奖作标准没什么不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细览“万人计划”第一层次科学家的名单,像“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中科院院士薛其坤等,谁敢断言他们就不能摘诺?

至于“国家队不可能”一说,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苹果砸头能砸出名堂的时代,欧美日诺奖史已经说明,科研不可能回到手工作坊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要靠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在中国国情之下,舍“国家队”无它。

“万人计划”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大陆科研体制的腐败。如何塑造一个“唯学是举”的科研体制,最近引起热议的中国官方智库提出的“383改革总路线方案”,提到鼓励自由探索、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科研经费支持方式,可以说切实有效,当然,还是要看即将揭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具体改革方案。

“万人计划”,一点都不矫情。

相关栏目:『国内动态
29个城市地铁全部亏损,中央六部门发文,地铁大扩张时代,结束了! 2024-10-31 [366]
截至11月17日!中国计量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诚邀海内外英才共话未来 2024-10-27 [463]
写在民办高校倒闭潮的前夜 2024-10-08 [464]
砍掉铁饭碗、增加硕士点、教培再度翻红…未来的社会风向要变了! 2024-09-27 [485]
“开学19天,消费4000多”,选择私立学校的家长老实了 2024-09-26 [263]
国内学生无限使用的GPT4o 2024-09-26 [212]
多所高校宣布!调整教务处职能 2024-09-22 [374]
离谱,西安交大博士手握SCI,秋招当场被拒,听到原因感觉被羞辱 2024-09-21 [297]
罕见!江苏一本科生从民办高校转入到公办高校,网友:背景不简单 2024-09-21 [316]
大龄硕士的求学之路——刚刚开始读研,感受很复杂 2024-09-16 [21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