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2013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来自美、英、法、澳、加、韩、新加坡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逾600所学校参展。近200所参展院校“现场面试评估”,是今年教育展的一大亮点。所谓“现场评估面试”,就是在展会现场与学生一对一面谈,审阅学生资料和各类成绩,做现场指导和答疑。近年来,他们的确在加大对中国学生的审核力度,在传统的材料审核之外,通过面试审核或者办事处审核的方式,尽可能地面对面检验学生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学生与学校的契合度。
中国学生为出国不择手段
2010年,美国知名教育网站Zinch就曾公布报告称,80%的中国学生在申请时接受了中介公司的帮助和服务,而中介代理的相互竞争,导致了作弊、造假现象猖獗。在他们的调查对象中,90%的中国留学生使用了假的推荐信,70%的申请者的文书是他人代笔的,还有50%的申请者伪造了高中成绩单,10%的人列出了他们从未得到的奖励和成绩。
面对这样高的比例,难怪近年来一些国外高校加大对中国学生的审核力度,他们在传统的材料审核之外,通过面试审核或者办事处审核的方式,尽可能地面对面检验学生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学生与学校的契合度。
留学中介助推造假成风
一些学生和家长为了顺利出国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中介正是读懂了这样的诉求,才会衍生出很多“办法”,进而形成利益链或者产业链,导致造假成风。
2005年起,托福考试改笔试为上机考试,需在入场时对学生的身份证件进行识别。但代考现象仍然成风,业内部分中介也会帮助学生联系代考服务。北京一家托福代考机构表示,代考的方式就是寻找一名和考生长相相似的“枪手”,制作一张假的身份证或护照,证件上的照片则用考生和“枪手”的照片进行合成,如此便能逃过法眼。价格由学生对分数的要求、寻找枪手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如果需要100以上的托福成绩,一般代考费用在1.5万元以上。
不仅是考试替考,学生的在校成绩单也是水分颇高。一名中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去少数知名高中提供的成绩单外,部分中国高中生的成绩单都存在“水分”,换句话说,“一些人的成绩是自己填上去,自己盖章的。”而大学成绩单尽管有学校官方提供的打印版本,造假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中介会让学生依照学校的公章模板,刻一枚假的印章来制作成绩单。
国内中介的留学“一条龙”服务还包括了留学文书的制作。行业人士介绍,文案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留学中介公司用信息采集模板收集来的学生资料,为学生撰写申请文书,包装、美化,遇到没有亮点的材料再和咨询顾问沟通让学生补充材料,几乎没有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模板化痕迹逐渐显露,不同学生只是在行文、用词和机构上做些变化。而模板化的文书对于申请名校的学生来说成功率几乎没有可能。
美国大学开始聘请面试官、委托第三方评估
美国高校正努力地对中国市场加深了解。现在,美国排名前30名的高校中,绝大多数都会利用其校友网络开展面试,或由招生委员会在中国巡回宣传时面试。一些没有力量来中国组织面试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电话、视频面试的方式,或者在中国聘请业内人士、使馆工作人员作为面试官。
除了面试之外,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履历评估的做法也越来越常见。2011年,第三方机构VeriApp与美国高校共同启动了“中国学生申请赴美留学诚信认证体系”,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申请者。机构调查委员会对学生的成绩单、推荐信等留学申请材料进行核查,并对其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荣誉奖项等进行美国文化背景下的评估和翻译,生成一份证明材料真实性的认证报告,发送给所有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作为录取参考。
今年8月1日起,新版美国大学本科通用申请(TheCommonApplication,简称“CA”)平台启用。新平台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进行了变革,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学生申请美国本科的难度将加大。
在推荐信中更是增设了问答环节。以前的推荐信是由两位任课老师加上一位升学顾问或者校领导来写,但CA4中,升学顾问或者校领导的推荐信不再是简单介绍申请者的优秀背景和表现即可,而是增加了严格的问答环节设置来了解学校的背景和情况。美国大学希望通过格式化问题的设计,将中国的学校进行系统的摸底和梳理,区分出不同的档次。
大學加强網路「人肉搜索」 申請人見光死
企業化經營的鳳凰城大學因學生人數銳減,關閉約半數校區,並大幅裁員。圖為鳳凰城大學的畢業典禮。(Getty Images)
網路技術日新月異,社群媒體(Social Media)也不斷壯大,但各大學校招生處在網路「人肉搜索」並調查申請人的行為引起爭議。不管公平與否,「人肉搜索」申請人的盛行將直接影響錄取結果。
「柯普蘭測試準備中心」(Kaplan Test Prep)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在網路上「肉搜」申請人,借助社媒網站看他們在做什麼。29%的招生人員稱曾用谷歌(Google)搜索申請人,高於去年的27%;31%的招生人員表示曾查看申請人的臉書或其他社媒網站,高於去年的26%。不過那些因「肉搜」而影響學生錄取的招生人員由去年的35%下降到30%。
大學招生人員正以一種「無孔不入」的方式搜索申請人不想被看到地方,比如負面的評價、不好的用語和壞習慣。但這一趨勢也引來爭議,有失公平。
上海美國學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的顧問麥克爾羅伊(Shaun McElroy)透過全美大學招生顧問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的郵件列表寫道:「網路技術的流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招生處也早已利用網路來協助招生過程。他們有管道獲知需要的訊息來決定錄取。」
麥克爾羅伊表示,招生處有疑問可直接問申請人,根本無需「肉搜」查看他們的照片或推特推文。「我能理解人們窺探他人的天性,但這些申請人還是孩子。他們曾經的過錯應該被視為成長的一部分。如果招生處執意要『肉搜』,應提前告知,並給他們解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