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全文播发当晚,我和同事晚上收工后不胜感叹,Z忍不住连发三次“very impressed”(非常赞赏)来形容官方开列的改革大计,那是新闻人一种说不出的内心激动,中共这次不是吹牛,改革的时代就要开启,我们几乎都能看得见。
官媒是在周五傍晚六点多,发快讯宣布当晚7点全文播发《决定》,比惯例提早了好几天。当时我和同事W正在外头办事,看到快讯后吃了一惊,立即火速冲回办公室,地铁到站前央视新闻联播已开始念,结果我和W是在晚高峰时间的东直门地铁站、在下班人潮中看《决定》全文首次向世人展示。
国际媒体这次也比较大方地报道了三中全会的决议,尽管字里行间仍有所保留,但大方向都是肯定的,比如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写“这份蓝图看上去是中共至少近十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纽约时报》引述人权问题专家称废止劳教是“显著的进步”,等等。
老实说,这些都是客观评价。因为放宽二胎,废止劳教,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中暗喻的土地私有化,人权司法保障,政府退出市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暗含的现代民主、人权、公民社会等价值,以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亲上火线主导改革的负责姿态,2020年的许诺,甚至《决定》较为大白话的写作方法,都说明最高层的决心和担当,超出预料。
不过,民间舆论仍不乏冷言冷语甚至冷嘲热讽,他们的观望姿态让外媒的认真显得有点可笑,却也反映中国的现实。
有媒体人贴出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要点,点评曰:“10年前的三中全会脱水版,我们也是拍过手的”;有人批评这是“大集权下的改革”;还有友人在微信朋友圈中点评:“《决定》很好啊,就像家暴后丈夫发表的爱妻宣言”。
在光谱的另一边,左派知识分子多数对《决定》不予评论。
这些冷静、不屑或沉默的反应,凸显全面深化改革前路上的艰难险阻,民众对体制的不信任,以及社会集体共识的破裂。
民众不信任的心理潜台词是:“你列出这么多大计,你做得到吗?我们已被骗过不止一次了!”。而另在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眼中,这次的改革“清单”即使都完成也不足够,像一名观察者直接写的:“时代的需求已经不是所谓改革哪怕是全面改革,时代的需求已经只是转型——彻底转型尤其是政治转型。救党保权的初衷无非是以“全面改革”回避转型。这才是最大的矛盾和挑战所在。”
尖锐的批评让人们更清楚感觉到社会的不满,也更体会到《决定》是如何小心把握着平衡、权衡利弊——一方面高层在公有制定位,意识形态、舆论导向和一党执政等核心问题的立场没有改变;与此同时高层深知,除了上述以外,其他许多方面都是不改不行了。
这其实真是一场生死一线的改革。《决定》全文显示,改革的矛头更多是指向政府内部的官僚特殊利益集团,因为现有社会尖锐矛盾的根源大多来自体制内,来自于腐败、来自政府权责不清,过分介入市场等等。
习近平这次成立了两个新机制——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来实现改革。迹象显示,他将直接统领这两个机构,并成为自邓小平以来最具实权的中共领导人,类似于西方政体中的“实权总统”。
“新集权”等批评也应运而生,但估计中共领导人此时还顾不上这些批评,目前他急需实现的,是在任期内以具体的改革行动来换回改革共识。现阶段中,能够落实《决定》,实现威权领导下的法治,已是一场硬仗,一个理想且不易达成的目标。
客观地说,这一代领导人,也就是历代中共领导人中其中的一代,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都不适当。他有希望成为有作为的一位,以对得起个人的责任与历史,但也不可能超越历史。中国是否要民主化,以及如何民主化的长远问题,需要更多后代的中国人,上下合力来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