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的创始科学家之一,中国抗癌和若干领域新药研发的带头人,(包括中国第一个抗癌药N-甲酰溶肉瘤素,1964年投产)。
黄量新药研究贡献(Incomplete)
积极开展中国新药的研究成果显著,黄量的科研思路非常开阔和活跃,对新药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提出过许多建议和设想,为寻找新药提供了新的线索。
利血平提取
自1952年联邦德国化学家默勒(J.Mukker)和舒立脱勒(E.Schkittker)从治疗高血压的印度萝芙木中提取出利血平生物碱后,1958年,黄量即指导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始对国产萝芙木进行研究,在短期内就分离出利血平及其他有效成分,从而试制出治疗高血压的国产新药降压灵,并应用于临床。这项成果是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项目之一,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她还领导一个科研小组首次以从国产剑麻废渣中提炼出的海可吉宁为原料,试制成功甾体抗炎新药泼尼松。这项工作改变了原来以薯蓣皂甙元为合成甾体激素主要原料的局面,为中国合成甾体药物的原料及剑麻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抗肿瘤药物研究
1959年,黄量开始从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她指导并参加N-甲酰溶肉瘤素的合成,该药经试用发现对精原细胞瘤有显著的效果,于1964年通过鉴定并投产。N-甲酰溶肉瘤素是中国第一个鉴定和生产的抗癌新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是从海南粗榧中分离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一种生物碱。为扩大药物来源,从1973年开始,在黄量指导下,利用该属植物中含量丰富但没有活性的三尖杉碱为原料,于1974年,首先半合成了三尖杉酯碱。该药已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单核细胞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红白血病等血液病。该成果获卫生部1980年二等甲级成果奖,也是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海南粗榧抗癌成分的研究”中重要成果之一。
肿瘤预防药物研究
靛玉红为中药青黛中所含抗癌活性成分之一,是中国首先发现的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药物。黄量指导了靛玉红衍生物的合成及研究。其中新药“导靛甲”经临床试用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高于靛玉红,且毒性较低。早在70年代中期,黄量就和本所药理室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合作,开展对肿瘤预防药物的研究。维A类是以维生素A为母体的天然或合成衍生物,被认为是预防癌变的一类有希望的化合物。黄量指导了维A酸衍生物的合成,其中维胺酯经体内外试验表明有较好活性,且毒性较国外作为商品出售的13-顺式维A酸为低。维胺酯现已在临床应用于痤疮、口腔白斑、牛皮癣等的治疗及肿瘤预防。这项工作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加强对肿瘤病因的了解,她还从事过对霉变食品中致癌物新亚硝胺的化学鉴定,并亲自参加合成致癌物亚硝胺,以供病因学研究者进行试验。这项工作曾引起中国外同行们的重视,并获1982年卫生部奖。
其他疾病防治药物研究
除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外,黄量还参加其他疾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在60年代初期,她领导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设计了配合酮醛衍生物一类药物。在70年代,她指导过抗绦虫新药鹤草酚结构的测定,鹤草酚这一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80年,黄量从事计划生育药物的研究,主要研究了男用口服节育药“棉酚”。由棉籽提取得到的棉酚是消旋体,中国外曾对消旋棉酚进行拆分,但均未获成功。1980年,在黄量指导下,首次成功地将消旋棉酚拆分得到了光学活性的两个异构体,并提供给药理工作者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生理及代谢方面的研究。这项工作深受中国外计划生育工作者的重视。
黄皮研究
80年代后期,黄量开始对黄皮(Ckausenakansium)进行研究。黄皮是芸香科植物,黄皮叶水浸膏民间用于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从黄皮水浸膏中分离出7个有生理活性的黄皮酰胺生物碱。黄量指导了这类酰胺生物碱的分离、结构测定,并提出了各成分间的生源学说。光学活性棉酚和黄皮中的一些化合物及衍生物经试验证明具有较好的生理活性,1987年已在中国、1989年在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申请了新药专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