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国改革”成为海内外媒体报道的热词。15日,中共全文公布了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新时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让35年前启动改革的中国再上征程。
在中共历史上,“三中全会”几乎成了“改革”的代名词,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次会议都与改革紧密相关,不断描绘出这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图景。但与以往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不同,此次通过的这份2万字的《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共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包含金融、财税、国企、城乡土地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的经济领域改革,下至普通百姓关注的二胎生育问题、高考改革、医疗养老,乃至外媒注意的废除劳教制度,其内容之丰富、牵涉面之广、力度之大,确与中共高层此前强调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契合。中共的决策者已经意识到,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因而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关于改革,早在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国官民上下就已凝聚了空前共识——必须要改革,但如何改却是个问题。
当下中国,社会与经济多元化,各种利益阶层复杂交织,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不同群体诉求各异,改革难免遭遇困难与阻力。过去30多年中,中国也曾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进行改革,但正如习近平所言:“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问题倒逼改革。
从业已公布《决定》看,确实触碰了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诸如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错案防止、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等都切中时弊。但要想对利益格局进行深刻调整,统筹各方利益诉求,达到社会满意度的最大化,在凝成共识后,还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冲破阻力。
至于这个合力能否形成,则是对中共执政能力的考验。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这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层面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等各项工作。这一最高层次及最具权威的改革机构,面对既得利益的强大,相信可少受利益集团的掣肘和干扰,对推动新改革会有巨大助力。
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改,是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变革,全中国人民的感受是判断改革质量的标尺、指引改革方向的灯塔。在过去35年中,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关键在于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给了全体国民切实好处。而今,人民共同的利益仍是消除各方利益鸿沟、弥合撕裂社会的良方。
面对稀缺资源的垄断、寡头集团的崛起、腐败的滋生,执政者需辨明什么是人民的共同利益与根本利益,向广大民众释放长期可持续的红利,防止少数利益集团及部分大权在握的官员侵蚀改革红利。这样方可化解分歧,形成合力。
当然,这份被寄予厚望的长长的改革清单,只是一个宏观的方向性规划和部署,如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改革税制,让中央和地方都有钱可用、有钱能用?如何破解城乡二元带来的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如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的红利?……落实才是关键。这需要更加细化、可操作性强、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细则出台。
中国改革“2.0版”已经启动,但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潮中,也不应盲目乐观,对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对打着改革旗号、以各种方式阻挠改革的行为掉以轻心。改革是时代的呼声,但改革行动不是逞一时之能,更不应三分钟热情、图一时之快,要防止改革的热情、信念和力量被各种潜滋暗长的势力分化、消磨和干扰;防止改革的目标被扭曲、改革的总体部署被打乱。方向明确、意志坚定、百折不饶和敢于牺牲自我利益是所有呼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者所必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