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行政化”只是手段,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才是根本
中国教育部近日首批核准了6所高校的章程。章程着眼于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推动政校分开,被喻为大学“根本大法”。此举被舆论认为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大学去行政化的破冰之举。而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近日被调查,外传其腐败涉案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让社会各界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期许更加迫切。
近年,中国高校腐败问题频现,与现行官僚式的高校管理体系脱不了干系。在这种体系下,校长由行政部门任命,学校领导在高校事务中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甚至可动用行政权干涉教育和学术事务。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在管理层身上,难以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令本该是“纯粹教育机构”的学校滋生了诸多行政上的腐败:4年前轰动一时的“武汉大学腐败窝案”就是一个典型,此次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曝出的“自主腐败”,更是一次震动。
去行政化之后,高校的官僚气息少了,学术味道浓了,不仅对遏制权力的绝对化以及相关腐败有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让大学回归到教育的本位。
大学行政化对中国教育的伤害可谓罄竹难书。一方面,教职人员争相竞聘行政管理职务,唯有担任行政职务才能爬得更高,行政权力大有凌驾于学术之上的势头。另一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反被逐渐边缘化,学者权利被漠视、精力遭分散,学术领域如官场,不信真理信“领导”。“学的权利”被漠视的学生,热衷混学生会、团委等权力是非之地,变得急功近利、素质下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学去行政化是人心所向。此次6所大学的破冰之旅,让公众深感兴奋。但还须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自行设立的章程是否科学合理?章程出炉后,高校能否落实到位,谁来监督?没有官衔的管理者,如何得到足够的话语权和办学资源?这些问题能否化解,决定着一纸章程能否真正成为“大学宪法”。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国高校改革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万万不能因为前路艰辛便半途而废,或因为牵涉的利益复杂而在实施中变了味,期待大学去行政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被各个击破。去行政化只是手段,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才是根本,期待中国的教育崛起不再遥远。
“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高校要深化科研评价综合改革,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27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作出上述表示。
近年来,高校科研领域中出现的重立项轻结项、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重成果轻推广,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当前国内高校对教师科研成果考核普遍采用量化方法,如积分制等,对科研质量的评价也多转化为数量指标来执行,这样的考核引导教师更关注于数量,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学术发展。
对此,李卫红提出,要坚决改变单纯以论文、著作为主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要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完善高校绩效评估办法。针对应用研究成果,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评价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配套改革,健全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协调推进科研评价和学科评审,人才培养、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大绩效评价权重。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性,对科研考核进行改革探索。陈雨露介绍说,为激励教师科研兴趣、动力,2010年该校对实施多年的教师考核办法进行了大幅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