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11月发布的《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2012年为8.80%,比2008年提高2.32个百分点。8.80%的健康素养水平意味着,每100个15岁-69岁的人群中,只有8.8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内容、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显然,这样的比例仍旧过低,严重滞后于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健康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与基本素质。由于我国国民普遍缺乏健康素养,对疾病缺乏及时的预防和有效的健康管理,其结果是:一方面,很多疾病的防治疗效有限,如我国公民的慢性病呈蔓延趋势。另一方面,大多数人是身体明显出现问题了才去医院,有的甚至不去求医,而是相信所谓“大师”们的养生神话,成就了张悟本之流的走红泛滥。它警示我们,普及国民健康教育、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我国是一个疾病负担沉重的国家,疾病预防对国民健康来说非常重要。而无论是传染病还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好的预防方式则是通过开展全民健康教育,让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把健康的技能传授给每一位国民,使其尽量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政府部门应树立起健康教育先行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关注健康教育的氛围,让健康教育理念成为各阶层人士的共识。
其次,普通人群应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患病群体应正确进行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临床医务人员应把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的诊治过程;预防专业人士则应成为健康教育的第一道防线。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加强健康教育体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让健康教育体系涵盖到政策制定、全社会健康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专业机构的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等等各个方面,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