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賓州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在最新一期「戰略管理」雜誌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一般而言,多元商業技能並非新創公司的成功秘訣,在競爭激烈的新創企業環境下,科技技術集中的創辦團隊通常成效最佳。
研究計畫的主要作者是史丹福大學工程與管理學系的助理教授艾斯黎(Chuck Eesley)。另外兩名作者為: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的副教授徐大衛(David Hsu)與麻省理工學院史隆恩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教授羅伯斯(Edward B.Roberts)。
三學者研究結果顯示,科技技術集中的創辦團隊能夠迅速達到商場的里程碑,從設計、完成產品雛型,一直到正式對外推出產品。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要與基礎穩固的公司競爭,由來自不同領域人才組成的創辦團隊可能較為有利。這些領域包括:市場行銷、生產管理、工程研發等。
報告是根據調查MIT校友所創立的2067個新創公司所作成的。這些公司涵蓋領域多元。學者研究每個新創公司的創辦團隊、公司表現,以及公司附近的企業環境等因素。報告將創辦者年齡、經驗,以及教育列入考量,可是並沒有考慮創辦者的性別與族裔背景等因素。
有關企業環境一般分成兩類:合作類型與競爭類型。在合作類型的環境中,新創公司會與基礎穩固的公司達成夥伴關係,如大型藥廠收購一些新的生物科技公司,並將收購公司的新產品推進市場。競爭類型是新創公司直接推出新產品,與有相當規模的大公司直接競爭,一般較常出現在軟體事業上。
艾斯黎指出,如果公司長處是在科技創新,或者處於注重創新的企業環境,這類型公司的創辦團隊最好全由科技人才組成。可是艾斯黎表示,如果新創公司長處並非科技創新,那創辦團隊最好由不同專長的人才所組成。
研究指出,新創公司的成功標準是達到「有利出口點」(favorable exit),即被大公司收購或直接上市。根據這項研究調查,由科技人才組成的創辦團隊,在合作類型的企業環境下,達到「有利出口點」成功標準的比例,比其他類型創辦團隊或其他企業環境高出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