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方面正在探索对国有企业进行章程监管、契约型监管、协同监管等多种监管模式。今后,上海还将对国资国企的监管引入“负面清单”概念,探索清单监管模式。
地方国资改革再出发:上海要从管资产到管资本
兰生集团与东浩集团合并于12日尘埃落定,以及上海国资近期一系列的人事调整,都意味着在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方案尚未正式公布之前,国资整合大戏已迫不及待开启。
从体量上仅次于央企国资系统的上海国资,距离上一次改革整合已过去五年。《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拟于近期发布。参与过改革方案讨论的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向人民财经表示,上海国资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管理诉求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本质上是理清资产的权力链条关系。
上海国资再改,改什么?
“我们现在都在等消息。”上海某大型国企相关人士告诉人民财经。据他了解,改革方案在今年年中就讨论得差不多,还是以市场化为大方向,引入多元投资主体等。
人民财经了解到,这份被称为“二十条”的改革方案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讨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已基本敲定,与三中全会内容对标之后,将于近期发布。“国企改革”不仅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上海市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六大课题之一,颇受关注。
谈及具体颁布时间,上海市国资委相关人士告知人民财经“等通知”。
此前上海国企经历过两轮改革。最早一次是在1993年,上海都市型经济体成型,到了必须整体转制之时,当时的改革是直接把某主管局改为某控股公司,比如仪表局翻牌为上海仪电控股公司,到1999年转体改制全部结束;第二轮改革始于2008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后上海开始了国资大整合。这次改革,最主要的变化是在开放性和市场化重组方面取得突破,此后几年内也一直朝此方向发力。按照上海“十二五”规划,国资证券化水平要达到40%以上,目前这一数字比例约为37%。
那么现在重启的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到底改什么?上述上海国企人士告诉人民财经,他最期望企业能够按照市场化规律自行决定运行,比如产品价格上涨时不是由政府出台限价措施,将损失转嫁给企业,导致企业没有后发动力。简而言之,就是政府的手不要伸得太长,这也是此番上海国资改革乃至全国国资改革的要点,即权力下放。
有报道称,“二十条”与此前改革方向一脉相承,定下了六大目标,强调了四个重点,分别是完善市国资委系统企业分类监管、深化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
在张晖明看来,国企的深化改革有几个方面可以更好发力。一是国资委工作方式和内容。这次强调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就是要从管资产到管资本为主,一字之差涉及到国资管理内容、对象、行为方式等发生很大的变化。此外,分类监管模式的落地和激励约束机制是两个重点,关于前者上海已经探索多时,比如产业类、投资类、公益类、科研类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监管模式,这有利于调动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整合各类资本的长处;而激励机制,是这次改革的一个亮点。此前上海也有探索,如绿地集团经营者团队持股的做法比较成功,但新改革具体还需要研究出一个比较科学的持股比例关系和分红标准。
据悉,广东、深圳、山东等地以市场化为手段的国资改革也将陆续启动。
改革的市场逻辑
经历两轮改革的上海国企一直以来有着领头意义。上海国资系统企业占据了全国地方国资资产总额的1/9,净利润占全国的1/4。2008年金融危机时上海国企也为本市GDP贡献了四成。20余年的改革发展形成了上汽集团、绿地集团、百联集团等进入世界营收规模前500名的企业。
在张晖明看来,上海国资在市场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竞争力也不错。
但是也有评论称,上海大企业集团合并之后大而不强的局面,以及缺少真正拿得出手的品牌,让改革重组饱受争议。有数据显示,至少在2009年、2010年上海国有总资产回报率都不高,低于5%。“方向上是对的,现在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到位,国有资本还有错配。”张晖明说。
在他看来,国资的行为要更多考虑理财意义上的资本管理,而不是“守摊子”式的资产管理。
现在各方讨论较多的是新加坡“淡马锡模式”,这是一种国家出资授权控股公司来经营国有资产的模式,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政府不插手日常事务。 “确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淡马锡在过去20年经营中总体回报水平达到17%。”张晖明说,这个模式有利于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帮助建立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客观外在的科学评价体系,也有利于三中全会所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淡马锡模式成功之处在于很好地隔离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在学界早已形成共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指出,国资委管好资本进出就好,别管国企闲事。
根据人民财经了解,上海国资这一轮改革还提出建立不同国资运营平台,按照市场化规则来经营国有资本。在过去的改革中,上海有两个国资平台,一是以产业为主的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二是以金融资产为主的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2012年,上海市国资委还出资1亿元成立了一个资本运作平台——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至今还没有装入任何资产。至于此次改革是否会再成立新的资本运作平台,张晖明认为没有必要新设立,“不如在现有条件企业主体上重新规范功能,明确职责。“
实际上,从长期来看国有资产管理,国资委体系现有总规模只占小部分,其实还有庞大的非国资委管辖资产,比如除了银行保险外的很多金融资产。上海采取的办法是国资委委托到上海金融办管理。包括很多社会文化事业的国有资产,也积累到了相当规模,有的也已产业化。张晖明指出,未来全社会应该形成一致的国有资产效率评价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