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刘胜军:中国改革如何破除既得利益藩篱?
作者:刘胜军 | 2013/12/20 15:46:25 | 浏览:1392 | 评论:0

  中国改革,曾经失去十年。

  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国企破三铁、重整银行体系、推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经济基本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印证了“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改革势头并未延续下去。过去十年,随着国企扭亏、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改善、经济增速回稳,改革压力开始下降。与此同时,改革步入深水区,利益的诱惑导致改革丧失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出现了停顿甚至倒退,口号式改革、忽悠式改革甚至“以改革之名行扩权之实”现象不断出现。

  一边是政府权力不断扩张,挤压市场空间,李剑阁也曾指出“这几年政府强化监管,我个人觉得已经到了不能理解、不能容忍的程度。”另一边则是国企改革不进反退。过去的十年中,国企不仅未退出竞争性领域,反而在房地产等竞争性领域遍地开花。尽管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企业及企业领导人不再确定行政级别”,但至今国企高管依然保留行政级别。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组部2012年3月宣布将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升为副部级单位,其组织关系及人事权已统一由保监会移至中组部。

  还有在利益驱动下出现的法治倒退。重庆唱红打黑堪称破坏法治的高潮,地方政府公司化、权贵资本崛起,致使腐败出现全面失控态势,房叔、表叔此起彼伏,刘志军、刘铁男争奇斗艳。在徐明、丁书苗之流大快朵颐的时候,大量企业家开始为自我保护而移民海外。

  回顾过去十年,失败的改革为数不少: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打破垄断、政企分开、政府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等一系列关键任务,但几乎没有被执行;2005年促进非公经济发展36条无疾而终;2010年的新36条同样如此;2010年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不了了之;2011部委三公经费公开,难言实质性突破;被寄语厚望的2012年温州金融改革,没有什么建树;2011-2012年的郭树清股市新政亦黯然收场……

  那么,这次全面改革是否会例外地不打或者少打折扣?

  任何改革的过程都是各种力量、利益的复杂博弈,能够实现多少实则取决于正能量与负能量的消长。

  目前阻碍中国改革的藩篱主要有三个方面:意识形态阻力、既得利益阻碍和官僚主义惯性,其中破除既得利益尤为艰难。

  所谓意识形态阻力主要存在两个思想误区:一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国有经济。因此,《决定》在呼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再度重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释放出相互矛盾的信息。第二个误区父爱主义情节,害怕“一放就乱”。以上海自贸区为例,上海自贸区公布的首份负面清单,被批评为没有任何突破,显示官员仍不愿真正放开,不信任市场的力量。上海自贸区有关金融改革的内容,也显得过度谨慎。

  而既得利益从广度、深度和数量上都非常惊人,如何应对既得利益阻力显得非常棘手。那么谁才是需要打破的既得利益群体?

  所谓既得利益,是指在现行制度安排下能获得特殊利益的群体。以此标准衡量,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若能执行将对以下几个群体造成冲击:

  首先是手握大权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发改委和证监会。《决定》提出要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这意味着政府部门的权力将大大收缩;《决定》提出IPO实行注册制,意味着堪称“中国最大审批权”的IPO审批权将退出历史舞台。曾任证监会副主席的高西庆最近回忆说,“我最早时候到证监会不久,证监会刚成立没几天,我们在开会时,我觉得证监会的发行审批这个权力不应该有,应该放出去。但有人就告诉我,不能这样说,不然把证监会的饭碗砸了,我才知道证监会还有饭碗的问题。”省以下地方司法独立、编织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加强人大预算审核权力、规范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等改革,有望约束地方政府公司化的乱象。《决定》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也将有效约束政府那只“到处乱摸的手”。

  国企次之。过去十年,国企的日子很好过。2010年“两桶油”的利润轻松超过民企500强利润总和。但须知,国企的巨额利润主要来自垄断地位以及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由于央企分红几乎不上缴财政,导致央企利润成为央企内部人的“唐僧肉”。近年来,央企腐败丑闻不断并非偶然,尤以最近的中石油窝案为典型。

  当政府部门和国企成为主要既得利益集团,这对改革绝非好消息。尽管利益集团在任何国家都是客观存在,但中国的情况更为特殊。政府部门不仅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也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因此,改革很容易陷入“政府革自己的命”的悖论。一个人如何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所以才有不少学者断言改革已死。

  再次,官僚主义的惯性不容忽视,在绝大多数时候,官员不可能公然反对改革,但他们会以官僚主义的手法拖延,研究再研究,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能经年累月没有进展。例如,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来沪考察时提出,2013年9月底挂牌,直到12月初央行才公布自贸区金融改革意见,但即使这个意见也缺乏足够的细节,所以企业和投资者依然需要继续等待和观望。一个地方的局部改革都如此缓慢,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决定》60条改革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促进改革的正能量何在?

  首先,《决定》列出了60项改革任务,其中一些任务比较明确、具体,越具体的方案实施可能性越大;其次,设定了2020年时间表,以此倒推,可以方便社会各界监督方案的进展;再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有助于超越部门利益,克服既得利益和官僚主义的障碍。

  当然,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可能“正能量”还是政治家的领导力。突破既得利益的藩篱不外乎三种途径:第一,既得利益者的觉悟,即高西庆所谓“灵魂深处的革命”,这种可能性在现实世界中极少发生;第二,来自民众的压力,这种压力虽然重要,但既得利益可以假装视而不见,久而久之民众的不满可能演变为破坏性的社会力量。突尼斯、埃及等国发生的悲剧即为例证,这条路也是任何执政党都不希望发生的;第三,政治家的领导力。在中国的现实权力体系条件下,能依靠的也就是这一点。政治家的领导力之所以能成为突破既得利益的关键,是因为它既是威胁性的力量,具有强制力,也可以是感召性的力量,能激起认同和支持。

  政治家作为官僚集团的领袖,在中国的政治中被赋予了奖惩官僚的法定权力。因此,如果政治家能“不拘一格降人才”,象邓小平当年破格提拔朱镕基一样唯才是用,体制内的改革者将获得更大的空间。更关键的是,政治家必须敢于撼动那些对改革阳奉阴违的官员,否则难免出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局面。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1998年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发表讲话时强调,“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要做‘恶人’,不要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庸人的社会,都不想得罪人,我不同流合污就行了’,这样想是不行的。”为了推动金融改革,朱镕基曾打破常规,自己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只有在官僚体系中建立“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奖惩机制,官员们才会“真”改革。

  在中国这样自上而下的权力构架中,在尚无法触动权力运行规则的情况下,政治家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往往更为有效,所谓上行下效,打铁还需自身硬实则是中国权力实际运行的既成规则。如果国务院率先落实全国人大的任免权、监督权、决定权、立法权,把自己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那么各级地方政府将更为容易地接受地方人大的制约和监督。“行胜于言”、“上行下效”,这样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对于目前中国新一届政治家的领导力,从目前的种种表现而言,笔者认为尚可以选择对此抱以期待。领导力要求敢于触动利益,动真格的。从习近平厉行整风运动和铁腕打虎的力度看,无论其用意如何,他的做法是认真的。习近平上任一年来,已有12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落马。作为“经济总管”的李克强总理,显示出对市场经济的深刻理解,“不搞刺激”、“保持定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等言论,显示出他对推动政府自我革命的强大决心。而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这些承诺能否应验实则直接决定着改革的进 程。

  当然,《决定》改革内容要100%得到落实,是不可能的。但即使只落实50%,中国也很有希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会打几折,取决于政治家的抉择、勇气和智慧。但同时,政治家的行为又会受到社会舆论和民众期待的影响,“政治家就是民众的一面镜子”,如果民众能告别“犬儒主义”,关注、支持、参与改革,那么改革就会少打一些折扣,国家就会多一分希望。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48]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4]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4]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19]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4]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1]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68]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4]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