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2013/12/26 13:53:36 | 浏览:2368 | 评论:2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2013 年,攻克癌症路途上的一个转弯,带来免疫疗法临床试验的乐观数据,然而科学家仍然无法判断其前景几何。其他科学领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目前如火如荼进行的 CRIPER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在不久后会被更加灵活的工具取代?宇宙射线粒子的确受到超新星遗迹的加速,然而粒子与磁场究竟是如何互相作用的?

  一项项喜人的科学突破总是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伴随着欣喜、疑问和期待,《科学》杂志盘点了2013年那些领跑科学的十大重要突破。

癌症免疫疗法

  2013年标志着癌症攻克的一个转折点,致力于使人体免疫系统免受肿瘤影响的长期努力正在奏效,尽管其前景仍是一个问号。

  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癌症的完全不同的方式,其目标是免疫系统,并非肿瘤本身。今年6月,研究人员报告,结合使用伊匹单抗(即抗CTLA-4)和抗PD-1令 1/3的黑色素瘤患者出现“深层和快速的肿瘤消退”。目前尚不能证明阻断T细胞表面的PD-1通路的药物可以延长生命,但迄今为止的存活率使医生对此保持乐观。

  20 世纪80年代,法国研究人员定义了T细胞表面的一种新蛋白受体CTLA-4,癌症免疫学家James Allison发现CTLA-4相当于一个阀门,可以阻止T细胞全面启动免疫攻击,他设想阻拦CTLA-4的作用是否可以使免疫系统摧毁癌症。20世纪 90年代,日本的一位生物学家发现了T细胞上的另一个阀门PD-1。随着临床实验中抗CTLA-4与抗PD-1带来癌症患者病情的显著改善,该疗法逐渐成为主流。至少5个主要的制药公司抛弃了早先的犹豫态度,正在开发该类抗体。

  2011 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了百时美施贵宝针对转移性黑素瘤的伊匹单抗治疗。2012年,霍普金斯大学的Suzanne Topalian、耶鲁大学的Mario Sznol和同事报告了在近300名患者中使用抗PD-1疗法的结果,其中31%黑色素瘤患者、29%肾癌患者和17%肺癌患者的肿瘤萎缩了一半或更多。 2013年,据百时美施贵宝报告称,在1800名使用伊匹单抗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22%的人在3年后仍存活。

  总是用事实说话的肿瘤学家表示,癌症治疗刚刚走过一个转角,而他们将不再回头。

大众基因显微手术

  20 世纪20年代,手术室中引入显微镜,其精度和易用性带来了一场外科手术的革命。2013年,一种被称为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触发了大量研究的进行,它使生物学家可以更加精确和轻松地进行对基因组的操作。这归功于一种被称为Cas9的细菌蛋白,它与旨在追踪特定DNA序列的RNA一起,成为了常规抑制、激活或者改变基因的分子手术的工具包。

  这样的基因显微技术在十年前还是一个梦。随着锌指核酸酶和TALE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工具的出现,基因功能研究和潜在基因治疗应用变得愈加方便。2012年,研究人员首次在试管中使用实验室制造的CRISPR复合物进行基因编辑,其他人立即认识到CRISPR的潜力。在使用TALEN与锌指核酸酶时,每个目标新基因都需要一个定制的蛋白质,而CRISPR则只需要特定的RNA,比定制蛋白质要简单得多。

  CRISPR 在2013年相当受人瞩目,10个月内有50篇相关论文发表,关于它的“how-to”网站每天吸引约900位访客。自从1月起,十多个团队已经使用 CRISPR操纵了老鼠、细菌、酵母、斑马鱼、线虫、果蝇、植物和人体细胞中的特定基因,为了解这些基因的功能和利用它们改善健康状况铺平了道路。 CRISPR还具有同时修改多个基因的潜力,并简化了制作疾病小鼠模型的工作。在未来,CPISPR很可能被更加灵活的基因编辑工具取代,然而现在,CPISPR的热潮仍在持续。

脑成像技术

  2013 年,大脑的一个新窗口被打开,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实验室研究这种错综复杂的器官的方式,它被称为CLARITY。由于形成细胞膜的脂肪会散射光,CLARITY通过消除脂肪可以使大脑组织透明如玻璃,它使用一种凝胶取代脂质分子,同时能保持神经元、其他脑细胞及细胞器完整,从而使错综复杂的大脑结构呈现出来。

  在以前试图建立透明大脑的技术中,各组织非常脆弱,但在CLARITY中,这些组织足够坚固,科学家可以多次将不同标记渗入其中,进而将其冲出,并使大脑重复成像。研究人员称,这种进步能够使计算一个特定大脑区域的神经元数量等任务的速度提升100倍。相比之下,传统的死亡脑组织成像方法变得无关紧要。不过,目前该技术局限于少量的组织:澄清4毫米直径的老鼠大脑仍需要大约9天。

人体胚胎克隆

  2013 年,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已经克隆出人体胚胎,并将其用于胚胎干(ES)细胞的来源,这是一个梦寐以求的目标。ES细胞能够发展成任何组织,并提供与克隆细胞完美匹配的基因,是研究和开发药物的强大工具。然而,对于破坏胚胎的担忧以及克隆人类胚胎的简易便捷可能会使其成为标准惯例。

  这种克隆技术被称作体细胞核移植(SCNT),科学家将细胞核从卵细胞中移出,然后将其与细胞材料和克隆个体的一个细胞进行融合。融合细胞收到开始分裂的信号后,胚胎开始发育。科学家已经使用SCNT克隆了老鼠、猪和其他动物,但一直未攻克人体细胞。

  2007 年,美国俄勒冈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最终克隆出猴子胚胎,并从中获得ES细胞。在该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些调整可以使SCNT在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细胞中更加有效。最终的方法效果惊人,10次实验中就有1次可以产生ES细胞。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咖啡因,它似乎可以帮助稳定人类卵子细胞中的关键分子。

  从长远看,该技术有多重要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自从首次尝试人类克隆,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将成年细胞“重新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以制作针对病患的干细胞。科学家在2007年将该技术用于人体细胞,去除人类卵子以及不涉及胚胎两大因素使SCNT极具争议性并且价格昂贵。不过一些实验表明,至少在老鼠身上,来自克隆胚胎的ES细胞的质量要好于iPS细胞。

  克隆婴儿也引发了担忧。但目前这似乎不太可能实现。俄勒冈的研究人员称,尽管经过了数百次的尝试,他们克隆的猴子胚胎也不能使代孕个体成功孕育生命。

迷你器官

  今年,科学家成功使iPS细胞在实验室成长为微小的“类器官”——肝脏雏形、迷你肾脏,甚至初期的人类大脑。

  由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培养出的这种大脑与真实大脑在一些重要方面有所不同。由于其缺少血液供应,它们在长到苹果种子大小时便会停止生长,中心的细胞由于缺少养分和其他营养物质会相继死亡。但是类器官对人类大脑的模拟程度令人吃惊,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眼组织,就像早期胎儿的大脑。

  迷你大脑已经被投入对头小畸形病症(大脑无法成长至正常大小)的研究。当研究团队开始使用来自于一位头小畸形患者的iPS细胞时,其得到的类器官要小于正常器官,因为干细胞过早就停止了分裂。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研究人员希望利用迷你大脑技术探索其他人类疾病。

宇宙射线的来源

  几十年以来,物理学家认为,作为宇宙射线在太空穿行的高能质子和原子来自于恒星爆炸后的残骸,或者说超新星。现在,他们确定了这一结论。今年,研究人员使用美国宇航局(NASA)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这些粒子在银河系的云状超新星遗迹中加速的首个直接证据。

  将宇宙射线追根溯源至超新星遗迹并不容易。因为这些质子和核都是带电粒子,在星际磁场漩涡中运行。最终,宇宙射线并不直接指向其最初起源地。费米望远镜团队不得不找到其他方法显示超新星遗迹对这些粒子进行了加速。

  如果质子在超新星遗迹中被加速,那么一些质子—质子对撞仍应该会发生。这种对撞会进而产生被称作pi-zero介子的短暂存在的粒子,很快衰变成一对高能质子。这种pi-zero衰变应该会使来自超新星遗迹的能量谱出现高峰波动。在搜集了5年数据后,费米的研究人员在两个超新星遗迹中发现了质子加速的信号。其他研究曾经发现过该信号,但是费米望远镜的实验是首次清晰的观测。

  天体物理学家仍不清楚粒子与磁场相互作用的很多细节,而且他们怀疑最高能量的宇宙射线来自银河系之外。不过,超新星遗迹的确喷涌出宇宙射线却是毫无疑问的。

太阳能新星

  钙钛矿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亮了太阳能研究界。这种便宜易制的晶体被证明能够将15%阳光的能量转换为电能。4年前的技术只能达到3.8%,而且它比研究人员研发几十年的一些太阳能电池技术还要好。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然落后于全世界屋顶上的硅板太阳能,后者的效率一般可达20%,在实验室中最高能达25%。但是硅电池和其他高效能太阳能材料依赖于高温下使用昂贵的设备生产出的半导体。钙钛矿则不同。目前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钙钛矿仅仅通过在溶液中混合便宜的前体化合物,然后在物体表面晾干就可以了。令人吃惊的是,该过程生产出的钙钛矿有着很高的结晶质量,两个研究团队报告称能够使用其产生激光。

  不过,关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好的消息是,也许可以将其与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整合,将其覆盖在硅板顶部,可以使效率达到30%。全世界的太阳能研究人员都在竞相将两者结合起来。

为什么睡觉

  我们为何睡觉?这是生物学的最基本问题。2013年,神经科学家在这个答案的追寻上有了一个大跨步。

  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睡眠有着多种作用,例如增强免疫系统和巩固记忆等,但是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各物种都适用的睡眠“核心”功能。通过追踪睡眠小鼠大脑中的有色染料,科学家得出结论,睡眠的基本目的是:清洗大脑。他们发现,在小鼠睡眠时,大脑运输管道的网络膨胀了60%,增加了脑脊液的流动,从而清理了 β淀粉蛋白等代谢废物。

  在这一发现之前,研究人员一直认为大脑处理细胞垃圾的唯一方法是将其破坏并在细胞内回收。如果未来的研究发现,许多其他的物种也会经历这一大脑清理的过程,那将表明清洗的确是睡眠的一个核心功能。新发现还说明,睡眠不足也许在神经疾病的发展中发挥着作用。但是由于其因果关系尚不确定,人们担心这一问题还为时过早。

微生物与健康

  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的细菌在决定身体如何应对营养不良和癌症等不同挑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100万亿个细胞承载着300万种不同的基因——这就是人体内生活着的微生物的状况。各种动物研究显示,这些看不见的生物深刻影响着身体对环境、疾病和医疗的反应。今年,研究人员开始精确定位特定微生物影响健康和疾病的方式。

  2013 年,研究人员追踪肠道微生物与癌症之间的一些联系。3个抗癌疗法被证明需要肠道细菌才能奏效;细菌可以帮助刺激免疫系统以应对药物治疗。一个小鼠研究显示,由于肥胖小鼠体内产生一种损害DNA的细菌副产品,与肥胖相关的一种肝癌发生率会上升。新发现还证实了之前的猜测:一种被称作梭菌属的肠道细菌对刺激结直肠肿瘤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还得到了更多关于微生物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提示。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一种被称为普氏菌的细菌有关。在小鼠中,对由于接触室内外的猫狗所引起的过敏和哮喘预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肠道乳酸菌的增加。

  研究越来越明显地表明,个性化医疗要想更加有效,需要将每个人体内的微生物情况考虑在内。

疫苗设计

  几十年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希望结构生物学(在近原子水平研究生物分子)可以帮助他们设计更好的疫苗。今年,他们终于发现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该方法可以带来一流的回报。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每年使数百万婴儿感染肺炎和其他肺部疾病,许多疫苗都对其无效。对于面临严重RSV疾病高风险的儿童,市场上的帕利珠单抗可以使患病率减少一半,但是帕利珠单抗单剂量的成本将近1000美元,对许多患病儿童来说遥不可及。

  比帕利珠单抗有效10到100倍的抗体已经开始被隔离研究。今年5月,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一个研究团队报告称,他们已经锁定其中一种。该抗体会与RSV表面一种被称为F的蛋白质结合(病毒在感染过程中通过F与细胞融合)。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该抗体的晶体结构,从更精细的角度分析了F蛋白质的脆弱点。11月,NIAID的研究团队取得了新的进展:使用其结构分析得到的发现,设计一种RSV F蛋白质作为免疫原。其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该蛋白质可以刺激产生高效抗体,它一夜之间成为了RSV疫苗的领先候选者。不过这种疫苗尚未用于人体,NIAID的研究人员希望先对其进行18个月的准备测试。

  今年秋天发表的另外3项研究利用类似的策略为艾滋病病毒(HIV)设计疫苗。研究人员尚未证明其公认的免疫原可以刺激能够应对HIV无数变异的抗体产生,但是他们希望跟随RSV同事的脚步,后者在动物实验中测试了许多版本的人工蛋白之后才找到最好的那一个。

  既然结构生物学已经证明了它在疫苗设计上的价值,许多研究人员希望这种开创性的工作也可以为丙型肝炎疫苗、登革热等病毒疫苗的研制指明方向。(苗妮)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最有可能撼动物理学未来的实验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短期中微子震荡BoreXino实验:或许会发现惰性中微子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长基线中微子实验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HL-LHC和ILC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NOVA和T2K:确定中微子的属性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ALTAS和CMS升级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GERDA和MAJORANA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直接探测暗物质

《科学》评出2013年十大突破

暗能量调查

  美国《连线》杂志网站近日报道指出,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标志着现在的粒子物理学已经终结。接下来的几年内,物理实验将集中在厘清暗物质、中微子和希格斯粒子的属性等之上。以下十大实验获得的数据和结论或许会开启一个全新的物理学时代。

  发现希格斯粒子:开启物理学新时代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其行为方式和标准模型中的希格斯粒子相似,疑似“上帝粒 子”。2013年3月14日,CERN发布公告称,对更多数据的分析显示,该中心2012年宣布发现的新粒子“看起来越来越像”希格斯玻色子,计算结果 “强有力地表明它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有“上帝粒子”之称,它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缺失的一环”。自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物理学标准模型,是一套描述强作用力、弱作用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其依赖于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物理学家们认为,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收获更重大的理论,其中包括能解决困扰标准模型问题的理论。但也有人认为,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让 物理学置身于更令人困惑的境地。据媒体报道,2013年11月初,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伦敦科学博物馆举行的对撞机展上表示,“上帝粒子”的发 现令他失望,如果没有发现这种粒子,物理学研究将变得更有趣。

  或许,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其实,有些物理学家希望甚至期盼希格斯 粒子最终被证明与他们预测的并不一样,至少,希格斯粒子的属性与标准模型预测的迥然不同,这样,希格斯粒子将成为科学家们创建新模型的“见证人”。但结果 表明,希格斯粒子的质量几乎与标准模型预测的一样。另外,科学家们曾经希望会发现其他新奇粒子存在的证据,指向其他理论,比如,目前流行的超对称理论。这 一理论假定,所有已知的亚原子粒子(电子、夸克和质子等),都存在着一个质量更大的“孪生兄弟”,但结果却是一场空欢喜。

  发现希格斯粒子反倒让我们更加失望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科学家们的回答是:获得更多的数据。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他们将专注于以下十大实验,希望其能回答与暗物质、中微子和希格斯粒子的属性等有关问题,为我们勾勒出未来物理学的大致轮廓。

  ATLAS和CMS升级:调查希格斯粒子和暗物质的关系

   超环面仪器(ATLAS)与紧凑渺子线圈(CMS)是通用型的粒子侦测器,也是LHC的两大关键实验。ATLAS的研究人员、芝加哥大学的粒子物理学家 戴维·米勒认为,这两大探测器在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工程师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对其进行升级,预计到2015年重新启动。

   实际上,ATLAS和CMS根本无法看见希格斯粒子,它们看见的是希格斯粒子衰变成的夸克、反夸克或者两个光子等。科学家们现在试图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 分析,厘清希格斯粒子衰变成不同粒子所需的时间,以进一步确定希格斯玻色子的属性。同时,他们或许也能发现,希格斯粒子衰变成了这两台探测器没有发现的其 他粒子。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粒子物理学家玛利亚·斯皮罗普鲁表示:“希格斯粒子或许会变成某些真正奇怪的东西,比如暗物质粒子等。”

  天文观测结果告诉我们,暗物质拥有质量,而希格斯粒子会赋予其他粒子质量,因此,希格斯粒子与暗物质之间很可能有关,LHC提供的数据能告诉我们它们之间的关联有多强。如果科学家发现这种关联,将会打开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NOVA和T2K:确定中微子的属性

  轻如尘、快似光,神出鬼没,能够轻易穿越各种物体,还可以不时变身—中微子无疑是标准模型里描述的基本粒子世界里的“世外高人”;此外,它们或许还背负着有关宇宙大爆炸的惊世之谜,因此,中微子也被称为宇宙的秘密信使,所以,任何与它有关的线索都可谓价值连城。

   中微子它们很小,几乎没有质量,而且也很少同其他亚原子粒子“交往”,或许比我们所认为的还要奇特。目前,物理学家们正试图确定它们的某些属性,从而让 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盖棺定论。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莫里·古德曼说:“这些问题都有答案,或许在下一轮实验中,我们就可以获得这些答案。”

  这些实验包括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NuMI离轴中微子实验(NOVA)和日本领导的T2K中微子国际合作组。

  NOVA是北美地区最大、最先进的中微子探测实验计划,主要研究中微子的性质,尤其是它们的质量等信息,以及它们是否在宇宙大爆炸时期中微子与反物质以同等数量出现后介入了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机制中。

  据科学家们目前所知,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这三类中微子的质量微乎其微,至少不到电子质量的百亿分之一,但我们并不知道具体是多少以及孰最轻孰最重。

  在NOVA实验中,费米实验室会朝800公里外的位于明尼苏达灰河(Ash River)的中微子探测器发射中微子束,在不到三毫秒的时间内,生成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微子束。

   在日本的T2K实验(T2K是Tokai-to-Kamioka的缩写,即从东海到神冈的中微子实验)中,中微子束“旅行”的距离为295公里。当这些 中微子穿过地球时,三种类型的中微子之间会发生“震荡”(即一种中微子转换为另一种中微子)。通过比较射出点的中微子和遥远的探测器探测到的中微子之间的 区别,NOVA和T2K将能非常精确地确定中微子的属性。

  T2K已经工作几年,NOVA据信会在2014年开始收集数据并继续运行6年。科学家们希望这两大实验能助力他们揭开笼罩在中微子头上的神秘面纱。

  直接探测暗物质

  暗物质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家们仍然毫无头绪。有人说,暗物质是一些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影响了星系和星系簇的形状;也有人认为,暗物质只是一个幻想,源于我们对重力的错误理解;还有人表示,暗物质可能是宇宙中庞大的黑暗部分,等着我们去探索。

  虽然暗物质占据了宇宙80%的质能组成,但迄今为止,我们从来没有发现暗物质粒子的行踪。不过,物理学家们坚信,不管暗物质是“何方神圣”,都逃不出他们的“火眼金睛”。

   探索暗物质的方法有多种,比如使用间接和直接探测,间接探测暗物质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暗物质粒子的特点,如果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与自身的反粒子发生碰 撞,就会发生湮灭,该过程可释放出伽玛光子,目前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中央附近天区存在与暗物质粒子行为有关的特殊“光束”,能量在130GeV左右。直接 探测暗物质的实验室几乎都处于地下深处,这样可以屏蔽宇宙背景噪声的干扰。

  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大型地下氙气(LUX)暗物质探测器 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暗物质探测设备之一,其位于地下1.6公里的地方,核心装置是一个1.8米高的钛容器,内部充满了液态氙气,并冷却到零下101摄氏 度,如果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与氙原子作用,探测器就能发现其信号。

  2013年10月30日,LUX的科学家宣布了其首次对暗物质研 究结果,结果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暗物质更加神秘。在此前不久,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AMS)也进行了暗物质探索实验,结果同样差强人意。科学家认 为,当前的探测设备可能距离暗物质粒子所需的级别还有一段距离。

  另外,在意大利格朗萨索国家地下实验室内进行的XENON暗物质计划 团队也将继续建造新的探测器并提高其灵敏度。与此同时,欧洲研究协调机构(EURECA)也计划让几个已经看见过或许是暗物质信号的研究团队携手合作,以 便最终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建立欧洲在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地位。

  GERDA和MAJORANA:搜寻反中微子

  尽管标准模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并非固若金汤,小小的中微子就让它溃不成军——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应该没有质量,但我们现在都知道,中微子其实有小小的质量。所以,对中微子的进一步研究或许会让科学家们进一步攻破标准模型的防线。

   “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或许有助于解释标准模型试图解释的问题:为什么宇宙由物质组成?标准模型预测,在整个宇宙大爆炸期间,制造出来的物质和反物质 应该一样多,但由于这两种物质形式相遇后会相互湮灭,所以,宇宙应该充满了“无”,但实际情况是,宇宙充满了很多物质。

  当原子核内的 一个中子自发衰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一个反中微子时,就发生了β衰变。但这一过程或许会发生稍许变化:一个中子吸收一个中微子并 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而“无中微子双β衰变”则是一种更罕见的情况:第一种情况下产生的反中微子被第二种情况下产生的中子吸收。

  但只有在中微子是其自己的反粒子时,“无中微子双β衰变”才能发生。目前还没有人知道这是否是真的。如果情况的确如此,那么,在早期宇宙中,中微子衰变产生的物质粒子可能会比反物质粒子多一点,从而解释为何宇宙中物质比反物质多。

   目前,有几项旨在确认中微子是否就是自己的反粒子的试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正在意大利格朗萨索国家实验室地下1.4公里深处操作的锗探测器阵列 (GERDA)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9月份,GERDA公布了第一批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新研究没有发现任何支持“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证据。当然, 这个结果并不能证明这种衰变不可能,只能说迄今为止,这种事件几乎还没有被观测到过。与此同时,美国的马约拉纳(MAJORANA)和加拿大萨德伯里的中 微子观测站(SNO)也试图厘清“无中微子双β衰变”这一过程的细节。他们有望在接下来的十年内获得答案。

  短期中微子震荡BoreXino实验:或许会发现惰性中微子

   物理学家莫里·古德曼说:“中微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中微子反应器异常。2011年的分析表明,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遗漏 掉了探测核反应堆中的小部分中微子。实际上,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中微子,是1956年使用核反应堆发射出的中微子“洪流”才探测到这些粒子,物理学家弗雷 德里克·莱因斯因此还荣膺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所以,现在,科学家们需要进行试验以查看核反应堆流出的中微子。日本的CeLAND和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进行的投资高达35亿欧元的短期中微子震荡BoreXino实验(SOX)正在这样做。

   最终的结果可能会非常有趣,因为这些实验有望发现新的中微子类型:“惰性中微子”。目前广为人知的三种中微子会通过已知的四种力中的两种(重力和弱作用 力)相互作用,然而,惰性中微子仅仅通过重力来向其他粒子宣告它的出现。鉴于重力是弱作用力,中微子的质量微乎其微,所以,探测到惰性中微子实际上是一个 非常困难的任务。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探测高能中微子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是科学家们迄今设计的最疯狂的观测台之一,其位于南极洲约2.4公里深的冰层下1立方公里的冰块内,由86根装备了传感器的电缆所组成,每根电缆包含有60个光学传感器,这5160个传感器的使命就是搜寻太阳系和我们所在的星系外的中微子。

  2010年,“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竣工。2012年,其发布了首个观测结论。尽管这一观测台的初衷是帮助科学家们回答宇宙深层次的问题,但其发现让人更加困惑。按照道理来说,这一天文台应该可以看见很多中微子在其面前鱼贯而过,但实际上很少。

   2012年4月,该天文台探测到两颗能量约为1千万亿电子伏特的中微子,这是科学家自1987年(这一年,天文学家首次探测到来自与我们的银河系为邻的 大麦哲伦云内一颗超新星内的中微子)以来首次确定探测到来自于太阳系外的中微子。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伯特”和“厄尼”(电视剧《芝麻街》中的人物),其 能量为1987年观测到的中微子的100万倍。2013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能级更高的中微子,并将其命名为“大鹏(Big Bird)”。

  这样的高能中微子被认为在一些极度狂暴的天体事件(比如伽马射线爆发等)中形成。尽管天文学家们在其他观测台上探测到了伽马射线爆发,但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并没有看到任何中微子粒子。

  夏威夷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勒尼德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好的模型可以解释这一发现,实际上,我们喜欢这种情况,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假设真的在某处出了错。”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将继续收集数据,但其目前得出的结论表明,我们或许需要建造一台更大的中微子望远镜(或者我们需要更多时间)。也有科学家认为,覆盖南极洲罗斯冰架1000立方公里范围的阿里亚娜(ARIANNA)天文台,或许能够探测到更高能量的中微子。

  长基线中微子实验:探测中微子振荡

  为了真正解决与中微子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粒子有关的问题,美国物理学家们希望制造“长基线中微子实验(LBNE)”。这一设备位于南达科他州一处煤矿中,能够探测到距离此地1300公里远的费米国家实验室发出的中微子束。

   科学家们试图通过这一实验,探测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的振荡,从而发现与中微子的性质有关的信息。另外,LBNE也将回答“惰性中微子究竟是什么” 这一问题。但不幸的是,这一项目的成本可能高达15亿美元。随着美国不断压缩科研开支,能源部要求物理学家们重新提供一些比较廉价的计划来代替。

  不过,这一领域的很多科学家乐观地认为,资金问题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解决。或许,在接下来的十年内,LBNE这样的探测器会被成功建造并帮助科学家们解答问题及提供更多需要他们去探索的线索。

  LHC的继任者:将产生更多希格斯玻色子

   LHC找到且只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它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奇异的粒子,比如我们所猜想的已知粒子的“重量级”伙伴——超对称粒子。这些粒子也许依旧在那 里,只是因为太重了,以至于LHC也有心无力,所以,科学家们开始对LHC进行升级。如果一切按计划行事,那么,到2020年,升级后得到的高亮度大型强 子对撞机(HL-LHC)将成为科学研究的助推器。

  高亮度大型强子对撞机将会显著增加对撞质子的能级,达到30万亿电子伏特,为LHC目前最大对撞能级(7万亿电子伏特)的三倍多。不过,这与美国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故“夭折”的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相比还是相形见绌,SSC将能达到40万亿电子伏的能量。

  加州理工大学的粒子物理学家玛利亚·斯皮罗普鲁说:“从这么庞大的机器那儿收集数据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科学家们也将不得不学会如何更好地对实验中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极端罕见的事件。

   另外一个已纳入科学家们的议事日程,被列为后LHC时代首选方案的是国际直线对撞机(ILC),这是一对长达11千米的电子枪,枪口相对,像是要进行一 场亚原子级别的决斗。2013年年初,项目组在日本北部拟选了地址。日本政府也将这一计划看作振兴当地经济的一剂强心针,为此,负担了一半的建造成本,另 外可能高达35亿美元的资金将由美国和欧洲提供。

  ILC有望制造出大量的希格斯玻色子,使科学家们能精确确定其属性。它或许也会揭示另外一些反常的事件,引导科学家们发现其他理论。ILC有望于2016年开始建造,10年后竣工。

  暗能量调查

  20世纪末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之一是发现暗能量。科学家们对遥远的超新星所进行的大量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按照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科学家们推论出宇宙中存在着压强为负的“暗能量”。

  暗能量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也是一头雾水。不过,有几项正在进行的研究或许会告诉我们些许答案。

   其中之一就是“暗能量调查(DES)”项目,这一项目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乔舒亚·弗里曼领导。弗里曼计划对天空八分之一的范围进行扫描,对10万个星系 团进行调查,测量这些星系团内的3亿个星系与地球的距离。DES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追踪星系团的大小和形状随时间如何发生变化,从而为科学家们提供重力和暗 能量之间如何角力的详情。重力会让宇宙的膨胀减速,导致星系团变得更加紧密;而暗能量则会让宇宙的膨胀加速,导致星系团分崩离析。因此,星系团收缩或膨胀 的速度就彰显了重力和暗能量之间的相对强度。

  以前的观察已经表明,在宇宙长达137亿年的生命中,有一大半时间里,重力占据了主动,但在大约60亿年前,暗能量开始掌权。DES项目尤其希望能对这一过渡时期进行研究,他们的想法是通过研究大约100亿光年远的星系团这一简单的办法来获得100亿年前宇宙的情况。

  另一个正在进行的霍比—埃伯利望远镜暗能量实验(HETDEX)则试图通过观察早期宇宙中非常遥远的星系来厘清暗能量的演化过程。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工信部:未来产业六大方向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领域 2024-11-06 [278]
Gartner 公布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2024-10-31 [435]
这样图解Transformer应该没人看不懂了吧——Transformer工作原理 2024-10-16 [804]
Nature:智能体涌现出语言 2024-10-16 [779]
50个顶级ChatGPT论文指令 2024-10-10 [993]
推荐五种简单有效的数据可视化方式 2024-10-10 [923]
这么有深度的文章是ChatGPT写的? 2024-10-10 [919]
讲透一个强大的算法模型,CNN!! 2024-10-10 [911]
人类与 AI 协同的三种模式 2024-10-10 [553]
11 种经典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2024-10-09 [48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