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人在海外创业就业
关键字  范围   
 
海歸潮 錢脈人脈是命脈 - 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海歸」就業陷兩難
海歸潮 錢脈人脈是命脈 - 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海歸」就業陷兩難
作者:苗正 | 2013/12/27 0:20:01 | 浏览:1757 | 评论:0

海歸潮 錢脈人脈是命脈 - 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海歸」就業陷兩難
中國政府頒布史上最大規模的引才計畫「千人計畫」以來,一股「新海歸」潮正興起。(新華社資料照片)

海歸潮 錢脈人脈是命脈 - 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海歸」就業陷兩難
《中國合伙人》的原型新東方「三巨頭」徐小平(左起)、俞敏洪、王強帶來諸多啟示。(新華社)

  「讓50後深思,讓60後動容,讓70後震顫,讓80後楷模,讓90後啟迪。」追求夢想、熱愛生活、努力奮鬥,是什麼讓王石、李開復、馮侖、徐小平、王強、楊瀾、沈南鵬等商界精英紛紛落淚?是什麼讓其成為2013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大贏家?是什麼讓全球華人照見了夢想的天空?2013年,《中國合伙人》在全球華人中引發一場關於奮鬥的大討論,「《中國合伙人》那一代留學生和我們這一代留學生,那一代創業者和我們這一代創業者,有許多不同。但依然有些共通的,或許是永恆的東西,足以打動我。」 在美國矽谷有過多年創業經歷,最近回中國發展的李先生表示。《中國合伙人》帶給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教育背景的創業者諸多啟示。伴隨《中國合伙人》在全球華人圈餘溫未消,就讓我們展開一場關於「新合伙、新創業」的討論吧!

★聚美優品 先沉澱、再創業

  「聚美優品」的前身為團美網,2010年3月由陳歐、戴雨森、劉輝三人創立於北京。2010年9月,團美網正式全面啟用「聚美優品」新品牌,並且啟用全新頂級域名。「聚美優品」的宗旨為「聚集美麗,成人之美」,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更優質專業的服務,讓變美更簡單。當大家為《中國合伙人》中成東青、王陽和孟曉駿的創業故事唏噓感慨時,撐起中國最大的化妝品限時折扣網站的創始人卻是站三位80後合伙人陳歐、戴雨森、劉輝,海外背景、勇於創新、注重品牌是他們進軍內地市場,挑戰如履薄冰的電商領域的「殺手」。

  「聚美優品」CEO陳歐轉述和李開復一併成為創新工場四大創始人之一汪華的話給海外留學回國的人,「先沉澱、再創業」。

  陳歐是四川人,2007年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經營起遊戲網站,第一年就有300萬註冊用戶,也讓他賺到第一桶金。2007年,陳歐決心做大商業,放下手邊事物,用創業賺到的第一桶金,先去史丹福大學攻讀MBA。

  陳歐在史丹福大學認識了戴雨森,發現戴雨森和自己一樣,對互聯網有濃厚興趣,也都想在畢業後回中國創業。陳歐說:「史丹福大學的學生不是畢業了都去創業,大部分人還是進入公司。」在史丹福大學的兩年,陳歐一方面跟當地的VC打交道,「先混熟,到需要錢的時候搞不好會給你錢」;另一方面是跟一些想回國創業的人來往。戴雨森和幾個華人學生辦了名為CEO(China Entrepreneur Organization,中國創業家)的小沙龍,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創業點子以及獲得的資源。

  很快,陳歐要畢業了,對於未來,他只選了一條路:回中國創業。在北京的中國大飯店,陳歐和徐小平一邊喝茶一邊解釋自己帶回的項目,很快達成了投資協議。徐小平向陳歐的項目投資了18萬美元,順便還給陳歐的團隊一套辦公場地。戴雨森也休學回國追隨陳歐,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史丹福。陳歐的團隊裡,還有他在新加坡時的創業伙伴劉輝。但是他們很快發現,他們所進軍的遊戲領域搬來的外國模式行不通,當初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被現實潑了一桶冰水,剩下的是無助和焦慮。「那時就剩下我、雨森、劉輝和一個負責行政的員工」。那年冬天的夜裡,陳歐喝過酒,回想幾個月來之遭逢,獨自痛哭了一場。「其中的酸甜苦辣,和電影《中國合伙人》成東青創業初期的遭遇很相似,有過迷惘,也有過反思。」

  「換跑道」是一場賭博。陳歐主張做電商,戴雨森卻建議做社區。2010年3月,由陳歐拍板,公司轉型化妝品團購。那時,他們只剩下幾十萬元的創業資金。由於資源有限,陳歐等人避開正面戰場,從細分領域進入。之所以選擇化妝品。陳歐的考慮是:化妝品鏈條長、毛利很高,平均可達25到30%,高端化妝品更高,利用網絡渠道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其次,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化妝品市場,但國內化妝品B2C市場一直缺乏一個知名的垂直類網購品牌。

  創業已經是陳歐和戴雨森的一種生活方式,「先沉澱,再創業」,陳歐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有著創業夢想的「新海歸」。

★靠自己 經歷挫折,才能吃苦

  「60 後的創業是被逼出來的,每個60後的創業者都是生存型創業者。」 王先生學的是光電專業,畢業後分到北京的一家小工廠做技術員。上世紀80年代初,一種「星期天工程師」的社會現象出現了,指的是那些國企裡面技術過硬的職工,利用業餘時間替方興未艾的民營企業做技術顧問。王先生很快就不滿足於「星期天工程師」的身分了,他毅然選擇了停薪留職,在家裡悶了七個月,設計出了一套可以增加加工精度的半自動設備。

  然而,儘管王先生耗精殫智,三個月後,他不得接受一個現實,就是自己的加工設備賣不出去。這次失敗的教訓給了王先生一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在沒有做好市場調查之前,千萬不要投入生產。此時,一位朋友把他介紹給了溫州一家精密儀器工廠。在談到報酬時,王先生謝絕了高薪,只提了兩個要求:占有一部分股份,同時享有北京地區總代理權。15年之後,這家當初的民營小廠已經是業內相當有影響力的汽車照明配件提供商,而此時的王先生,身價已超5000萬元。

  談到自己的創業經歷,王先生稱,主要是插隊的經歷和早年的挫折,讓自己有了吃苦的心理基礎。他也承認,很多的第一代創業者之所以失敗,是在早期的成功後迅速地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奮鬥精神。而自己始終保持著一個比較清醒的頭腦和堅韌的毅力,又有一些技術上的前瞻性,不過,「付出最多的還是辛苦和操勞。」

★靠背景 除了投資,更要技術

  「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加技術股東,大部分有海歸背景,70後的創業者是知識型創業者。」作為70後的「海歸」創業大軍中平凡一員的李先生這樣理解他們這一代創業者的身分定位。經歷了80年代興起的留學熱,李先生說:「很多留學生滿足於在矽谷的大公司如微軟、思科、甲骨文中占有研發主管的位置,享受期權激勵,有自己的別墅,生三四個孩子,回國時享受親屬眾星捧月的感覺。但當時,卻很少有人看到,20年後的中國是21世紀世界上移動電話用戶數、PC用戶數和電商規模的第一大國,而其中最早的一批覺醒者,便構成了70後——這樣一個獨特的創業群體。」

  李先生在回國之前,有過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創辦了一家競價搜索網站,當時一家美國的公司開出1200萬美金的天價洽談收購,然而,不到三個月,這家收購公司自己的股價就已經跌到了谷底。李先生說:「第一次創業給我留下了三個教訓:沒有技術門檻的網站不要做,因為很快有大網站會複製你;沒有明確商業模式的網站不能做;不能填補某項技術空白的創業不能做。」

  很幸運,李先生的第二次創業經歷吸取了頭次創業的教訓,開發出了屬於自己的核心硬件模塊,並找到了國內著名的天使投資人,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加上技術股東,三方成立了一個移動互聯網軟件的供應平台。

★靠貴人 拉完關係,還要經營

  與60後、70後的創業理念有很大區別的80後告訴我們,創業,人脈最重要!

  「完整的人際關係包含三階段,發掘人脈、經營交情、出現貴人。現代社會,建立人脈遠遠不是過去所謂的『拉關係』那麼簡單,它包含很多層面的深化,需要用心經營。」這些看似飽經世事滄桑的道理竟然出自一位涉世未深的80後女孩的口,讓聽者不禁動容,80後的思維模式其實沒有我們想像那麼簡單。在公關公司任職多年,聶小姐感觸:「一些成熟的公關公司,他們是理直氣壯地在推廣他們認為是正確的東西,雖然有時候很固執,但確實能給你帶來一些真正的新聞。而另一些公關公司雖然很熱情,但是他們多半只是為了推廣指定的內容,自己並不懂新聞,也不知道記者們需要些什麼。」

  於是,聶小姐決定創立一間自己的公關公司,她的目標是,有價值和原則,還要有高度的靈活性。「等到我進入了這個行業後,發現最重要的還是人脈的積累,因為這個行業的競爭門檻低,同質化競爭多。」聶小姐說,「不能認為人脈的積累就靠吃喝玩樂,最重要的是如何以差異化的方式留住客戶。」

  80後創業者聶小姐告訴我們,建立人脈要靠口口相傳,一件事做出色,比你請十次客還有用。

★海歸人才 重定位、接地氣

  相關數據表明,經過數十年的人才外流之後,海歸人才已成為中國人才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近三年來,中國政府頒布史上最大規模的引才計畫「千人計畫」以來,一股「新海歸」潮正興起,熱度一直不減。對他們來說,中國是一片創業熱土,能實現他們的理想與抱負。近日公布的上海市基本僑情調查表明,目前海外的上海籍華僑華人主要居住在發達國家且擁有一批高層次人才,國內歸僑僑眷中高層次代表人士多,優質僑務資源在上海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項針對海歸回國創業的最新調查也顯示,超過八成的中國留學人員都認為,在中國能有更好的專業、職業、創業發展,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市場。

  然而,與過去的海歸回國創業潮不同的是,新海歸也在重新定位自己的「創業路」。「海歸回國創業風潮由來已久,但現在已經過了最初的熱潮,進入理性化階段。對海歸來說,要積極主動熟悉中國國情,盡快『接地氣』。」 專家表示,「新海歸」回國創業會遇到各種困難,加之中國與海外文化、社會環境有較大不同,很多海歸都在思考用何種方式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為在國內成功創業奠定基石。

不當海外民工 7成中國留學生回國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南方國際人才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13年「中國海歸發展報告」國際人才藍皮書指出,除三類人外,多達七成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都選擇回國,而一個共同理由是:不在海外做民工。

報 告指出,2012年有27萬2900名中國留學生回國,人數相當於之前29年的總和。北京金吉列留學副總裁冉維一分析,中國留學生中目前繼續留在國外的, 首先是一些拔尖人才,最終以工作簽證留在國外;第二類是在國外結婚生子的留學生,通過移民留在了國外;還有一些人想留在國外找工作,卻拿不到工作簽證,於 是就只能改為旅遊簽證,幹著體力活,但這樣最終能堅持下來的人並不多。

香港「鳳凰網」報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百餘萬學子出國求學,造就 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留學潮。過去大批留學生滯留國外,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出國。那時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見面會上,大家常互相詢問 「什麼時候畢業」、「找到工作沒有」,但很少有人問「什麼時候回國」。

但現在形勢大變,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指出,未來五年,中國將迎來回國人數大於出國人數的歷史拐點。

留美博士李明說,「在國外缺乏歸屬感,感覺自己像民工」。他說,儘管語言不是障礙,但還是很難融入當地人的世界。在美國的科研圈中,他要付出比美國人多好幾倍的努力,才能取得和他們一樣的成績。

英國駐中國使館文化教育處的調查顯示,「國內職業發展更具有潛力」、「親朋好友在國內,不想孤身在外」等,成為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原因。

「中 國海歸發展報告」國際人才藍皮書的數據顯示,78.4%的留學生因為對中國國內職業發展有信心而回國。21世紀以 來,相較於歐美地區的經濟低迷,中國國內經濟一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需要大量的管理類、技術類人才和創新人才,這為海外人才 回國發展提供了機遇。

此外,逾半數的海外留學生表示,遠在國內的父母希望他們選擇回國。同時在海外的時間越長,文化歸屬感越強烈。而在國外,文化與語言的局限往往給他們帶來困惑。

在歸國人員中,英國留學生回國比率最高,美國、加拿大、澳洲等移民家,留學生畢業後回國比率稍低。        


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 「海歸」就業陷兩難(李麗、楊雪)

海歸潮 錢脈人脈是命脈 - 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海歸」就業陷兩難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727萬人,就業市場情勢嚴峻。(新華社資料照片)

海歸潮 錢脈人脈是命脈 - 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海歸」就業陷兩難
留學歸國的年輕人要適應久違的中國生活,還要面對戶口、住房等現實問題。(中新社資料照片)

海歸潮 錢脈人脈是命脈 - 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海歸」就業陷兩難
留學生回中國就業,面臨雙重困局。(新華社資料照片)

海歸潮 錢脈人脈是命脈 - 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海歸」就業陷兩難
從海外留學回來的人,被認為普遍辭職率很高。(新華社資料照片)

  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數據,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727萬人,比2013年足足多出28萬人。

  但是,這並不包括徐南。

  徐南是一名剛從美國回中國的留學生。這位從高中時代起就出國深造的90後男生,如今和中國高校畢業生一起,開始步入求職之旅。

  像徐南這樣回中國找工作的留學生並不是個例。時光倒流20年,海歸畢業生回中國可能意味著和「高薪」、「外企」、「體面」之類的詞聯繫起來。而如今,只有頂著洋文憑求職的年輕人自己明白,事實遠非如此。海歸光環正在褪去,留學生正面臨「海外難留下、國內競爭大」的雙重困局。

為何回來

  在美國做CEO 幾乎沒可能

  高三那年,徐南跟隨父母來到美國。由於經濟學科對語言和數學的要求不高,他選擇了加州大學一所分校的經濟學專業。

  如今,「為什麼從美國回來」成為徐南每次面試都會被問到的一道題。徐南坦言:「回國就業,是因為在那邊發展平台小。一個亞洲人想要在美國做到CEO幾乎沒可能。」

  徐南原本有機會留在美國工作。當時,瑞士銀行和波音公司都提供他工作機會,但徐南認為雖然這兩家公司很不錯,但是職業範圍太窄。公司提供的崗位分別是私人理財和財務分析師,「而我想要以後自己做點事情」。

  徐南選擇回中國就業,還有一點特別的原因。在留學生活中,徐南慢慢發現,在美國,他的確可以「活得很舒服」,但永遠沒辦法融入美國的主流白人文化,「因為我是亞洲人」。

  而對於曾在荷蘭、義大利留學的張笑而言,未能留在海外還有工資因素。這位畢業於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城市規畫專業的年輕人發現,中國人在義大利做設計師,大多數只能簽約為一個小設計師,月薪1000歐元(約8300元人民幣)左右,這在當地算很低的工資水平,只夠溫飽。

  而且,即使是在海外,中國學生也太多了。

  2012年,從小憧憬留學生活的吳小姐到了英國。此前,她本科期間參加的社團、交流活動,都是為出國做準備的。

  「不管校內校外,走到哪裡都是中國人。」吳小姐的一位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朋友告訴她,自己所在的新聞傳播專業,中國人占多數。

  對於外國政府而言,眾多留學生可能會搶占本土學生的就業機會,加上經濟問題的困擾,一些國家逐漸取消了給留學生的優惠政策。

  英國就是取消優惠的國家之一。吳小姐發現,過去在英國讀書,簽證時間可直接延長兩年,足夠畢業生找到工作。但現在,留學生申請工作簽證很難,多數留學生沒法留在英國找工作。

  「基本上,多數人不能留下來。」吳小姐推測,「個別留在海外的,不是在境內有一、兩年工作經驗,就是高中或本科開始就在海外讀,已完全沒有語言障礙了。因為英國是一年制碩士教育,很多人讀了一年,語言都還沒有完全過關。」

辭職率高

  喜歡跳槽 中國企業不愛

  在回中國之前,徐南和張笑都曾認為,中國市場前景更大,會更有利於職業發展或創業。

  但他們慢慢發現,自己可能想錯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3年「國際人才藍皮書」顯示,近五年來,回中國的留學人員達到近80萬人,接近前30年總和的3倍。特別是2012年,留學人員回中國數量達到27萬2900人,同比增長46.56%。

  回中國人流之大,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這些當初奔赴異國他鄉的學生,飄洋過海歸來之時,不得不面臨一個與他們有著相近經歷和競爭力的群體。徐南感慨說,留學生「一抓一大把」,可一些好公司一年只招20餘人,大多錄取的是中國名校的學生,如果留學回來的,除非來自常春藤院校,否則很少會被錄取,「好幾千人競爭,只錄取幾個人」。

  于娜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于娜畢業於北京大學韓語系,隨後到南韓首爾大學讀新聞專業,「我每天都投十多份簡歷,每周大概有四、五個面試機會,但是面試之後再有反饋的就很少了。求職季馬上就要過去,我只收到了兩、三份offer(即錄用通知)。」

  每天坐在電腦前的徐南,同樣經歷著「撒網式」海投的挫敗感:「我大概投了三、四十分簡歷,但是幾個月過去,我還沒有收到一個offer。」

  張笑參加過多次面試。不過,他多次遇到面試官「刁鑽」的考問:「從海外留學回來的人普遍辭職率很高,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你會不會也很快就辭職了?」

  張笑坦言,一些留學生確實存在這類問題。因為他們多年生活在海外,自我意識比較強,對薪資要求比較高,喜歡自己出去闖蕩,更容易跳槽或創業。

  另一方面,更多企業尤其是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對留學生及海外院校的認知與實際情況尚有不小的落差。

  于娜參加過一次國家部委的面試。「面試官知道我從海外留學回來的,就直接告訴我,他們不招收留學生。」她感到很沮喪。

  隨後,另一家部委下屬事業單位的面試也是一波三折。經過歷時近兩個月的筆試、面試,最後只剩下于娜一人,但是,單位最後也沒有錄取她,只是告訴她「不太合適」。

  這位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女生,常被面試官認為碩士學歷背景不夠硬。「他們通常認為,歐美留學的比較厲害,南韓教育不夠好。」于娜說。

  吳小姐畢業於世界排名前20、英國排名第3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但這樣的尷尬同樣發生在她的身上。

  「國內大多數企業都不知道我們學校,多數人以為是個三本院校,這讓我覺得很尷尬。」吳小姐說,海外一些知名度很高的院校,在中國沒有得到它應有的待遇。另一方面,一些去海外讀書的學生,在中國的基礎較差,出去只是混文憑,「魚龍混雜,讓留學生整體貶值」。

現實問題

  為了戶口 努力擠進國企

  回憶人生十字路口「走出去」的決定,這些年輕人無不懷有憧憬。但在求職路上,這些留學歸國的年輕人與境內的同齡人相比,要適應久違的中國生活,還要同樣面對戶口、住房等現實問題。

  北上廣不僅吸引著中國畢業生,也成為了留學歸國人員的首選地。不過,在這些城市的戶籍壁壘面前,這些喝過「洋墨水」的年輕人不得不逐漸妥協。一紙戶口讓很多接受了多年海外教育的人,向中規中矩的國企和事業單位聚集。

  多位留學生表示,與中國畢業生一樣,他們的夢想如今只能暫時收藏起來。不少人選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努力擠進體制內。

  吳小姐經過幾個月的求職,最終進入了一家國企所屬事業單位工作,月薪6000元左右,「北京戶口,給我一種安全感」。

  「有的國企或事業單位,工作缺乏激勵機制,做多做少差別不大。」她說,自己可能會考慮跳槽到外企工作,「那裡的工資大概有我們的一倍,之前主要受現實所迫,為了戶口才在這裡工作的。」

  已工作兩年的張笑,在入職之初選擇了一家國企,月薪與吳小姐相同。「有了北京戶口才能在北京買房子啊。」張笑說。

  不過,他表示,自己可能馬上就跳槽了,「已經有公司在挖我了,還是想自己創業去幹事業」。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他們一樣順利。于娜最終還是沒能解決戶口問題,現在就職於一家規模800多人的廣告公司,月薪5000元。「好在,公司解決住宿。」于娜很知足。

  不久前,一家諮詢公司給了徐南求職之旅的第一份offer。但他認為,「平均6000元的月薪比預期稍低,不太滿意」。薪資水平低,是一些海歸留學生的共識之一。

  戶口、薪資,現實讓一些海歸留學生感覺茫然。

  「日復一日,做著重複的『體力』工作。」在吳小姐看來,雖然在辦公室上班,但是,她付出的並不是「腦力勞動」。

相关栏目:『创业就业
人才招聘 | 十大工科学院,200+教职岗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诚相邀! 2024-11-16 [26]
【CSSA X Tripalink招聘会】校友助力留美新机遇!美国地产科技公司等你加入 2024-11-16 [23]
America is educating a nation of investors 美国财经济素养教育 2024-10-10 [728]
这样写才是有效推荐信! 2024-10-09 [772]
查理芒格:真正成功的人,一生只专注做5件事,远离物欲,空色 2024-10-06 [780]
未来10年,学什么不会失业?|专访《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2024-09-29 [960]
AI时代来临的6种稀缺能力,未来拥有这些能力,不会被淘汰 2024-09-25 [795]
未来怎么学好就业?文科生不再吃香?《人类简史》作者最新观点 2024-09-26 [734]
张雪峰:本科已严重饱和的五个专业,1、临床医学,2、法学,3、计算机…考研是唯一出路! 2024-09-22 [845]
留服认证越来越难办了?新国立、南洋理工都被卡 2024-09-19 [85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