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曝论文造假 抄国外专利获数千万经费
2013/1/2 7:51:49 | 浏览:1828 | 评论:3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曝论文造假 抄国外专利获数千万经费
王正敏接受采访画面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发现了举报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王宇澄说,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

造假一

论文“一稿多投” 计算学术成果翻倍

  王正敏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王正敏申报院士的时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上院士论文造假的全过程。王宇澄说,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将自己的专著《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的王宇澄说:“他的杂志和他的书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第一章耳聋手术,他这个论文也叫耳聋手术,发表过以后,他又在2005年报院士的时候把它当做正式研究论文放进去,这样有14篇。”

  王宇澄说,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表了以后,又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这样在计算学术成果时当成两篇学术论文。

学术成果 竟然抄袭他人著作

  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三是,把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王宇澄举报王正敏依靠违规学术成果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还有一项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被誉为“耳神经科学之父”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乌果·费绪。

  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有100多幅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乌果·费绪教授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没有提到费绪教授的专著。

  王正敏的另外两部专著《颅底外科学》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抄袭行为。2003年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王宇澄参与了编辑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袭的全过程。

造假二

“克隆”国外样机 获国家专利巨额经费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不过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隐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后更多的秘密被揭开。2003年,王正敏领衔的技术团队成功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那么这种人工耳蜗又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呢?

人工电子耳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聋人康复新技术,重度听力言语障碍病人植入后,通过言语康复训练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听觉和言语与人交流、融入社会。1982年,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王正敏作为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

  于是,王正敏找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范宝华,让他想办法得到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人工耳蜗样机。

  作为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沈义虎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沈义虎说,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但为了避免科利尔公司找麻烦,他们在外观和线路等环节做了修改。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产业化。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

  仅在2012年,他们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 获得国家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耳蜗“仿制品”两年就坏了

  根据规定,人工耳蜗要上市销售,必须先要通过临床试验。2009年,上海力声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免费为他们植入了力声特人工耳蜗。

  家住山西朔州的梁珍失业已经快两年了,失业的原因是他的人工耳蜗坏了。梁珍小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他双耳听力严重受损。2009年,他报名参加了力声特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免费植入了这家公司生产的人工耳蜗。

  但是让梁珍没有想到的是,植入的人工耳蜗仅仅用了两年就坏掉了。梁珍多次和上海力声特公司联系,希望能重新植入一个新的人工耳蜗,但对方称要等新的产品出来以后才能植入。

  调查发现,像梁珍这样的志愿者不在少数,通过互联网采访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声特人工耳蜗志愿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愿者因车祸撞坏了耳蜗以外,其余6名志愿者的人工耳蜗仅使用两年左右就坏了,使用时间最短的只有6个月。

  目前志愿者仍在等待力声特公司的新产品上市。他们坏掉的耳蜗至今仍残留在耳朵里,身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力声特人工耳蜗为何会出现这些质量问题呢?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医学总监夏正毅认为,王正敏研发团队转让给力声特公司的技术早已过时了。

  夏正毅说:“这个产品是王院士发明的,2000年的产品,现在都快15年了,15年前的手机现在还会用吗?对吧,道理是一样的。”

否认学术造假 王正敏:我没满足举报人的荒唐要求(卢彦蓉)

近日,中国官媒中央电视台报道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其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一事引起舆论关注。王正敏3日接受采访时否认自己有学术抄袭或造假行为,并称王宇澄的举报是因自己曾未满足他的荒唐要求。

据复旦大学2013年9月公布的《关于举报我校附属眼耳鼻喉科医师王正敏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2月王宇澄向复旦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实名举报王正敏及其领导的听觉医学中心团队有学术不端行为,包括:王正敏的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造假、三本学术专著和专利涉嫌抄袭、院士申报材料中涉嫌多处造假、谎报,他和合作者已发表的论文存在一稿多投和一图多用、任意篡改实验结果等行为。

对此,王正敏解释,王宇澄的举报多不符合事实,目前复旦大学校方也做出了客观的调查。他不希望与自己的学生最后在法庭上对质。但处于维护个人权益的角度,他将通过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和复旦大学校方做出说明并配合调查。

王正敏透露,王宇澄曾是他的学生,因其工作能力强受到他的重用。“我很偏爱他,常带他做手术、出国交流学习。但后来,他要求做我的终生荣誉秘书、解决他的正高级职称,并成为我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我没有答应这些荒唐的要求。”

对于王宇澄举报的内容,王正敏回应称,“我在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是经中国教育部认证的,这一点复旦大学在调查结果中也做出事实的回应。而之所以在学术专著中借鉴我导师的论述和图解是因为我很想把他的研究介绍到中国来,但在上世纪80年代翻译外国著作的费用很高,我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导师的理论记录在书中。这件事我的导师完全知晓并赞赏我对他理论的深入理解。”

他还表示,他本人向中科院上报的一些水平并不高的论文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写论文时常将他作为作者之一。而中科院对《论著目录》的要求是署名论文都要填写,他就上报了这些非自己所写的论文。

而就王宇澄举报的“克隆澳大利亚人工耳蜗”一事,王正敏认为,当中国的技术没有别国先进时,需要向其学习、借鉴和吸收来开发研究自己的产品。这不是“克隆”。“该研究经费也并非王宇澄所说的由我掌握着4000多万元人民币,该项目从研究到应用于临床有20多个单位在合作。其中真正用于科研的部分只有200多万元。”

王正敏说,无论这件事情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他都希望中国的“人工耳蜗”研究和开发能够继续做下去,因为中国有几千万聋人需要这样的帮助。

1935年生的王正敏,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疗系,1982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第二届国际听觉、视觉生物物理大会主席。曾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评论:院士"一条龙"造假乃监管不为(刘志权)

  事关院士评审,对相关发明专利,主管部门理应邀请国际同行业专家参与审查的,之所以忽略,还是“不为”。

  院士造假的新闻,由来已久,有举报属实的,有负部分责任的,也有不了了之的。但恐怕都没有最近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举报造假的这出事件典型。典型事出有因,俗话说,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这次是学生举报老师。因为亲身参与,知之甚详,其所揭发,也就丰富翔实,因此在新年之初,为公众奉上了一出“学术造假现形记”。从“造”论文到“造”发明专利,然后造假再从学术链传导到产业链,层层推进,高潮迭起。

  公众尽可以看戏,但这毕竟不是虚构而是现实。横跨学术链和产业链的“一条龙”造假,不仅戕害了神圣的院士评选制度,也有损于社会诚信。

  考虑到“院士”荣誉的神圣性,本该予以最严苛的学术审查。而本次学术造假中,诸如将专著拆分发表、一稿多投、滥竽充数、著作抄袭等,手法之低级,即便是最普通的职称评审,理应被发现。因此,学术审查“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简单的学术审查尚且如此,“高级”点的克隆外国样机的“国产人工耳蜗”通过审查自然不足为怪。事关院士评审,对相关发明专利,主管部门理应邀请国际同行业专家参与审查的,之所以忽略,还是“不为”。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王正敏团队以各种名义报项目,仅2012年就获经费4000多万。事实上,这些年,编个概念或故事,然后“跑部钱进”,套取数额巨大的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部分人的“生财之道”。这一现象的根子,其实同样在于主管部门只管拨钱、不论收获的“不为”。

  “造假”还有喜剧式的后续。它击鼓传花,从学术链传到了上市公司。造假的学术碰上了只需“故事”、根本无意投产的上市公司,可谓“臭味相投”。上市公司玩弄“概念”,编“故事”并辅以虚假公告,误导股东,操纵股价,几是资本市场的常见手法。上市公司之所以敢一再犯险,也是由于相关部门监管和惩处不力。

  造假让很多人得道飞升,代价却是众多产品试验者和股东的血泪。但是,不能只怪个别人甚或个别公司。如果相关部门疏于作为,不努力完善审核、监督、惩处机制,放任“个体”裸露在巨大名利的诱惑之下,其实也难辞其咎。切断造假链条,应从切实改变行政工作作风做起。面对这一事件,民众也许需要一声断喝:相关部门,为何不为! 

造假院士,和院士造假(刘雪松)

- 刘雪松院士造假遭弟子举报内幕

曾经的“老板”、现在的中科院院士王正敏,究竟会不会栽在自己的“打工”弟子王宇澄手上,有待观望。央视新闻以深度报道的规模聚焦王正敏,将王院士“至少 57篇论文涉嫌抄袭、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并以人工耳蜗项目一年内获得4000万元的国家级项目经费”,这些看上去耸人听闻的发家史一一端出来示众,王老板现在的处境,显然像一枚放在板凳上的鸡蛋,随时都有滚蛋、蛋碎的可能。
    王院士的学生反目,是缘于正义还是出于利益,不是这条新闻最有意思的点,而是王正敏把自己打造一个名不符实的假院士,到成为院士之后的造假过程,将中国院士这个越来越被社会所诟病的形象,像脓疮一样展示在了公众面前。它让人们领略到了“就怕骗子有文化”,带给公权和社会的双重伤害。
    2005 年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的王正敏,有没有像昨天的张曙光一样花钱打点,央视的报道没有提及。但此前王正敏所谓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与他“至少57篇涉嫌抄袭的论文”一样,都是克隆而来。这么举世瞩目的国际科技项目、这么引人关注的国际学术成果,能够一路剽窃、一路过关,足见中国院士的门槛,是个任鱼龙折腾、凭神通过海的喧嚣之地,不可能干净得到哪儿去。
    所有混到一定份上的人,挤破头往这道门缝里钻,这在王正敏一年就获得4000多万元国家级项目经费的惊人数字中,已经完全体现了院士身份的吞金优越性。一个靠假论文、假研发混进院士队伍的“重大科技杰出贡献者”,带给国家科技伤害的,不只是两个部委分别2000万以上的国家级专项经费打了水漂,更是事关生命安全的克隆人工耳蜗,带给众多病患的痛苦与不幸;是信赖科科技进步的股民,无数钱财在这个低劣的克隆项目上的人间蒸发。公权和社会,在一场造假院士和院士造假中蒙蒙懂懂地被捉弄着,人们一夜之间发现,那个砸进无数纳税人银两、国人被自豪感陶醉过了的这个人造耳蜗的传说,竟然是个女蜗造人一样的神话。
    4000 多万的百姓血汗钱,以科技进步的名义,落入了一场克隆剽窃的骗局,沦为个人私利与利益团体要挟患者健康、吸引股民投资的本钱,这场补天过海的闹剧,如果不是“老板”王正敏被他“打工”的弟子揭穿,人们很难看到丝毫不亚于官场腐败的、鲜为人知的科技腐败。它看上去纳税人的钱中饱了少数人的私囊,实质上是把人们对于科技队伍的敬重,当成了随手丢弃的纸巾;把凝聚着整个国家、社会和民众对于科技进步的渴望、期待和信任,当成了这顶院士桂冠之下随手把玩的钱袋子。民族复兴的重任寄托在这些人身上,不只是科技队伍中滥竽充数者胆子够大的问题,更是反映了科技队伍、科技项目监管的严重失察。它伤的不只是百姓的钱,更是民众的情。
    没有一种腐败,比得上科技腐败更令人痛心和耻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仅2012年,全国研发经费首次突破1万亿元。最近5年,国家用于科研的经费,每年以20%的增速投入。在这些血汗钱中,政府和民众寄托了科技推动进步的强国之梦,投入了太多的对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信任与情感。但是,这些血汗钱,有多少落入了权力科技的蛀虫腰包,估计已经难以统计。从半年前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这样的学术官僚落马,到院士队伍不时遭受公众质疑,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科技腐败,堕落的不只是科技队伍中的某一个人,某一群人,而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如果科研经费的把控、科技队伍的监管,不纳入新一轮制度反腐的笼子,不接受民众的监督,王正敏所谓人工耳蜗这样的黑幕不一一端出来曝光,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将会无休止地戴下去。

   中科院回应:将严格按程序处理(孙自法)     

 就近期社会上广泛关注和热议的复旦大学王正敏院士被其学生王宇澄举报涉嫌学术造假一事中国科学院回应称,该院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

  中科院表示,该院院士选举分6个学部进行,对院士的处理也是首先由相应学部进行调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由其所在学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可给予警示、批评、警告直至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处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

  2012年11月,中科院学部收到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王宇澄对其老师王正敏院士的投诉,学部随即致函复旦大学,要求对投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2013年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收到复旦大学回函和调查报告。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常委会开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成立由相关领域院士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进行进一步核查和研究。对媒体报道的一些投诉信未涉及的新问题,正在了解相关情况。

  据介绍,为维护院士群体的声誉,中科院对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制定了严格规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的有关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中科院学部对收到的投诉,首先转交院士所在单位或归口主管部门调查处理。若有违背院士行为准则的,无论是在增选过程中还是当选院士后,学部都将根据相关程序进行调查。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48]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4]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3]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19]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3]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1]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67]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4]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