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大学(USC)电子工程系周崇武(Chongwu Zhou)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中的博士生葛明圆,荣洁鹏经过多年的研究,近期在实验室成功研发了具有高容量,低成本,可快速充电,和长循环寿命的多孔硅颗粒负极材料和石墨烯包裹的硫基正极材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近期的《纳米快报》(《Nano Letters》)。周崇武教授指出,相关技术可成倍提高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待机时间,及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锂离子电池是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核心技术。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使用了石墨负极和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有容量低,成本高,充电速度慢,循环寿命有限等缺点,并直接限制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研发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是业界公认的解决问题的关键。
周崇武教授课题组从2009年开始投身于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发,经过多年的研究,于近期成功研发了纳米多孔硅颗粒的合成技术。该技术以冶金级硅粉为原料,经过化学腐蚀,成功制得了纳米级多孔硅颗粒。以此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可以提供传统负极材料3倍以上的比容量,和600次以上的稳定充放电循环,并将充电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与此同时,周崇武教授研究团队还成功研发了石墨烯包裹的硫颗粒的合成技术。该技术以商业硫粉作为原材料,通过调节溶液的离子浓度,成功将石墨烯包裹在硫颗粒表面。石墨烯作为单层碳原子材料,在最小程度的增加额外重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材料整体的导电性,并稳定了硫颗粒。用该技术合成的硫基正极材料可以提供传统正极材料5倍以上的比容量,和1000次以上的稳定充放电循环,并将充电时间缩短到1小时以内。
周崇武教授表示,这两项生产工艺,不仅合成了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同时还具有原材料成本低廉,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造价低的优点。在新型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参考文献:(文献全文请参见 http://nanolab.usc.edu/publications/2014.htm)
- Large-Scale Fabrication, 3D Tomography, and Lithium-Ion Battery Application of Porous Silicon. DOI:10.1021/nl403923s
- Solution Ionic Strength Engineering As a Generic Strategy to Coat Graphene Oxide(GO)on Various Functional Particl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 DOI:10.1021/nl403404v